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匡章篇(2)
    一戰成名

    匡章學成歸國,因爲不孝的名聲,在齊國沒有混得風生水起。但,解決個人溫飽,是沒有問題。至於,匡章歸國後,他的人生是怎樣的,沒有史料記載。但,根據殘存的一些史料,還是能夠得到一些信息。秦國借道韓魏伐齊,引發了秦齊兩國的大戰:桑丘之戰。

    根據這個信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匡章在齊國還是有點名聲,職業是軍人。

    再加上,齊威王對匡章的評價:人子不欺父,人臣豈會辱君。

    從這個評價可以得出:匡章進入了齊威王的視線,還得到忠君的評價。

    也就是說,匡章回國後,雖不是顯赫的卿相之尊,但位居齊國朝堂混了一官半職,而且還進入了齊威王的視線,得到了忠君愛國的一致好評。

    雖然不知道匡章何時歸齊,也不知道他是通過怎樣的手段進入齊威王的視線。但,戰國風雲跌宕,最終給這個‘不孝’的人提供了一個歷史舞臺,也讓他走上了名將之路。

    所以,機遇沒來的時候,就要靜靜等待。一旦,機遇出現了,就要用雙手抓住。

    有句歌詞是這樣唱:我等的船,還沒來。我等的人,她不明白。

    因此,等,船,遲早會來。到那時候就是你,揚帆起航的時候。所以,不要在意等不來的人,那道不友善的嘲諷。

    來看一下,匡章是如何等來船,又是如何揚帆起帆,逆襲人生。

    事情的起因:中原諸侯大換主。

    短短的幾年時間,周天子去世、燕易王去世、魏惠王去世、齊威王去世。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要挑戰齊國的霸主地位。這個人就是秦惠文王。

    齊、秦兩國不接壤,秦惠文王爲什麼要遠征齊國?

    答案:想要當第一名。

    在中原諸侯當王之中,魏惠王(第一個)、齊威王(第二個)相繼去世。就讓秦惠文王(第三),看到了希望。在秦惠文王眼中,打贏了齊國,秦國就是第一名,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

    當然,秦惠文王敢挑戰齊國,也是有資本和底氣的。

    現在來看看秦惠文王這些來幹了什麼事:

    1、繼位之初,腰斬亂臣商鞅。

    2、收復河西,結束秦魏近百年的恩怨。

    3、伐三晉未嘗一敗。

    4、橫掃義渠。

    總之,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秦惠文王都取得了莫大的功業,這也是他爲什麼敢挑戰齊國霸主地位的原因。再加上,魏相是張儀,投誠秦國。韓國太弱,不敢惹秦。

    秦惠文王向韓魏做出了一個試探:借道。

    結果沒想到韓魏竟然答應了。

    這個試探,更加助長了秦惠文王的信息。因此,秦惠文王借道韓魏,挑戰齊國。這就是秦國進入戰國時代,首次和齊國交鋒。這場戰役,也被留在了史冊:桑丘之戰。

    對於桑丘之戰,有種說法是發在在公元前323年,齊威王時代。但,我覺得這種說法不準確。畢竟,這個時候,秦國以張儀爲首在倡導齊、秦、楚均分天下。公孫衍在搞五國相王,針對齊、秦、楚三國。秦惠文王攻伐齊國,還是遠征,沒有合適的理由。

    借道韓魏、遠征齊國,這是魏惠王、齊威王死了之後的事情。魏襄王、齊宣王剛繼位,內政不穩,秦國纔有機會。

    接下來,看一下桑丘之戰,匡章的成名之戰。

    秦惠文王憑藉自己繼位後取得的功績,再加上韓、魏借道,以及齊國國君換主。他是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一場仗。只要打敗了齊國,秦國就是第一名,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

    秦惠文王很重視這場戰役的勝負,挑選了一位能打的戰將。對於這位戰將是誰,並沒有史料記載。但,由於對秦國一個人的鐘愛:公子華。

    所以,秦國的戰將就是嬴華。

    且不論這位戰將是誰。他能夠承擔起秦、齊進入戰國以來首次開戰的任務,沒有顯赫的軍功和足夠令秦惠王稱讚的能力。那麼,他是沒有資格成爲遠征的將領。

    綜上得出一個結論:秦惠文王派出的戰將很能打。

    面對秦國借道韓、魏以攻齊國,就產生了一個話題:齊國和秦國,首次開戰,誰更厲害一點。

    齊國兩次以武力戰勝魏國,奠定當世強國的地位,它的實力是有目共睹。

    至於秦國有多強,衆人不好猜測。雖然,秦惠文王繼位,取得了可觀的戰績。對戰秦國,中原諸侯都不看好。再加上,秦國是借道遠征,更加不被看好。

    齊秦爭雄,誰更強,只有用戰果來說話。

    接下來,看一下秦惠文王派出的這位戰將的出色表現。

    這位戰將,借道韓魏,趁勢渲染秦國的武力,讓天下諸侯畏懼秦國,他走的路線,可謂是相當招搖:先經過韓,再途經魏,貫穿衛國。

    接着,是戰前準備:

    1、爲了激烈三軍將士,衝鋒陷陣,爲秦國大業慷慨赴死,做出了承諾:得齊王首級者,封萬戶侯,賜萬金。(出戰)

    2、針對齊國的現狀,調整了戰略措施:爲了籠絡齊地人心,共同反對齊王。嚴明軍紀,令秦國將士不可騷擾齊地百姓。(安撫)

    他的作戰方式,也很獨特:先攻齊地陽晉,隨後南下攻齊國重鎮亢父,再出其不意北上直插齊國南陽腹地。一戰定乾坤,滅齊主力,直逼齊都臨淄。

    開戰之處,秦國打得很好,齊國節節敗退。然,齊國一位戰將的出現,在一個地方,改了戰場局勢。

    這個地方:桑丘。

    這個人:匡章。

    齊國倚仗自己是東方大國,面對西來的秦人,也不加防備。秦國一路攻城略地高歌猛進,奪陽晉,佔亢父,齊國南陽告危。齊國見秦人不是想象中那麼軟弱,也不敢怠慢戰事,積極備戰。

    齊宣王剛繼位,就被秦國挑釁,還打了敗仗,怎可罷休。於是,齊宣王挑選戰將,前去迎戰。

    被挑選出來的戰將,就是匡章。對於,齊宣王爲什麼選擇匡章,有以下幾種說法:

    1、匡章有軍功:大戰三次,小戰十八次,毫無敗績。

    2、齊宣王有意提拔匡章,制衡齊威王時代桀驁不馴的老將。

    3、齊宣王慧眼識珠。

    此時,匡章有沒有軍功,這個不好說。但,對於齊宣王而言,提拔新將領,制衡桀驁不馴的老將,震懾羣臣,鞏固地位,這是當務之急的。

    總之,因爲秦國挑釁,齊國節節敗退。齊宣王選中了匡章,前去迎戰。

    齊將匡章看出秦人進攻戰略,親率齊國主力攔截。

    齊、秦兩軍在齊、宋邊境桑丘之地遭遇。

    秦將爲了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率先對齊國主力發動進攻。匡章臨危不亂指揮齊軍迎戰。齊、秦兩軍鏖戰,不分勝負。兩軍對壘紮營,以待決戰。

    匡章扭轉了局勢,秦、齊戰事陷入了僵持局面。

    此戰不是一般的諸侯相爭,而是大國之爭。秦國贏了,便會名聲大噪,中原諸侯由鄙秦,轉爲侍秦。親齊國的諸侯,也會與之絕交,轉而親秦。齊國輸了,東方大國的地位便會一落千丈,東方第一強國的名聲,也難以保全。秦國見東方第一強國不過如此,便會攜着餘威聯合三晉、南楚和越國共同瓜分齊國的領地。

    因此,雙方將領,做出了戰略調整。

    秦將的措施:

    1、主動挑戰,逼迫齊軍決戰。

    2、休整軍力,保存士氣。

    3、向諸侯求援,共擊齊軍。

    匡章的措施:

    1、拒不出戰,磨滅秦軍的鬥志,打消耗戰。

    2、壓制齊軍主戰的將領。

    3、派諜者混入秦軍陣營,進行滲透。

    最終結果:秦軍慘敗,齊軍大勝。

    戰爭帶來的影響:

    1、匡章,一戰成名,走上了名將之路。

    2、這是秦國自從秦孝公以來,首次慘敗。

    3、加劇局勢的動盪,同時,也成爲了中原諸侯合縱伐秦的起因。

    那麼,匡章爲什麼能夠取得勝利,我想有以下原因:

    1、匡章個人的軍事才華:迎戰有方、臨危不懼、善於分析敵情、不小看對手、滲透戰。

    2、齊宣王的支持:匡章壓制主戰的人,遭到彈劾。甚至有人說匡章叛國。齊宣王依舊信任匡章,還說了一句話:人子不欺父,人臣豈會欺君。

    那麼,桑丘之戰,不僅是秦齊兩國大國之戰,更是格局之戰,也是匡章初登將壇之戰。接下來,匡章還會有哪些表現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