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樂毅篇(3)
    由於秦國和齊國,都在攻打魏國。魏昭王招架不住,只能選擇聯合燕國,牽制齊國,減輕魏國的軍事壓力。樂毅做爲魏國外交使者,踏上了北去燕國之路。正是這次以外交使臣的方式,出使燕國,讓樂毅遇見了伯樂:燕昭王。

    進而,改變了他的命運,也讓樂毅有了一個將星的舞臺,從而留下了一個故事:樂毅伐齊。

    那麼,魏昭王爲什麼要派人出使燕國呢?

    1、別無選擇。

    趙國沙丘之亂後,國內還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膚施的中山和九原的樓煩,聯合反叛。韓國國力孱弱,不會惹禍上身。楚國忙於內政,也沒有時間。

    2、魏國和燕國有共同的敵人。

    齊閔王聯合韓魏攻破秦國函谷關後,與秦議和,又將戰禍,燃到了燕國境內。燕國與齊國在一個叫權的地方展開大戰,燕國輸得很慘,不僅兩員大將被俘,十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沒。

    燕魏兩國要圖存圖強,就需要聯手,對付彼此共同強大的敵人:齊國。

    魏昭王爲什麼會選擇讓樂毅出使燕國,我想也有以下的原因:

    1、魏昭王想給樂毅一個表現的機會。

    2、魏國朝臣認爲,燕國孱弱,與之結盟,意義不大,皆不願意前往苦寒的燕國。

    3、樂毅主動請命,找個機會,離開魏國。

    總之,因爲齊、秦伐魏,魏昭王需要盟友,打破僵局,派樂毅出使燕國,與燕結盟,應對齊國。

    雖然,史料沒有記載,樂毅初遇燕昭王之後,說了怎樣的話。但,我們可以發揮想象力,這二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樂毅是魏國的使者,來燕國見到燕昭王,締結合約。

    兩人見面,先是表達了魏、燕兩國友好,並達成協議,共同對齊。

    燕昭王看中了樂毅,是個難得人才。樂毅也覺得眼前這個人,有點趙武靈王的雄風,是位賢能的君主。

    燕昭王的心理活動:這是難得的將才,值得我重用。我怎樣開口,把他留下來。

    樂毅的心理活動:這是賢能的君主,值得我效忠。我這樣開口,留在燕國。

    樂毅總不能說,我留下來給你混。這樣的話,他能得到重用?去趙奔魏入燕,幾年時間換了三個諸侯國。這樣的名聲,也不是好名聲。主動請求留下來,會降低存在感。

    最好的方式,燕昭王說,樂毅順勢留下。

    燕昭王總不能明說:你跟我混,魏國能給你的,我加倍給你。

    這樣說,只會讓人覺得怠慢、狂妄。

    那麼,燕昭王會怎麼做呢?畢竟,樂毅這個人,他看對眼了。一旦錯過了,就會少一個讓燕國崛起的機會。

    燕昭王是燕國的王,公元前316年繼位至公元前294年,已經有二十多年。燕昭王歷經子之之亂、齊國亡燕之禍,心智早就成熟。對於燕昭王來說,如何留住一個人,這不是很難的事。

    燕昭王先高規格禮遇樂毅,又讓他喫好耍好,以結盟瑣事爲由,留住樂毅多在燕國住些時日。樂毅在燕國期間,燕昭王用自己的誠意,來說明需要他。燕昭王有意,樂毅有心。隨着,接觸久了,兩人關係也發生了變化。燕昭王與之交談,並把燕國的現狀,說給樂毅聽。

    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刺激下,燕昭王也勵精圖治,廣招人才。其中,千金買骨、黃金招賢,也爲燕昭王留下了求才若渴的美名。

    有句話說得好,自己優秀,不是靠自己說,而是靠別人說。燕昭王做的那些事,他不說,樂毅也看得到、聽得到。

    歷經之子之亂、齊國之禍,民生凋零的燕國,在燕昭王二十多年治理下,國力總算有了起色。

    時機成熟,燕昭王認爲樂毅是值得託付大事的人,將自己心目中想要說的話,表達了出來:我對齊國的仇恨,深入江海。亡國之恨,權敗之恥,莫敢忘。將軍有才,能否教我。如何才能伐齊,一雪前恥。若能成功,平生無憾。

    樂毅也被燕昭王愛賢的真誠打動,給了幾個字:示弱、孤齊、隱忍、合縱。

    燕昭王聽了之後,茅塞頓開,說了一句話:將軍能否助我伐齊雪恥。若能成功,將軍之恩,莫不敢忘。

    樂毅也覺得在魏國混不出頭,選擇留在了燕國,追隨新的君王。從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之間的佳話:燕昭王與樂毅,攜手破齊。

    這裏有個問題,樂毅去燕國,爲什麼會被燕昭王看中。

    我想有以下原因:

    1、燕昭王見到樂毅,想起了樂池。或許,樂池曾經向燕昭王舉薦過樂毅。

    2、樂毅小有名氣(賢、好兵)。

    3、燕昭王與之交談,被樂毅的儀表、才華、計謀,所折服。

    4、劇辛等逃亡燕國的人舉薦。

    樂毅出使燕國,最終留在了燕國,開始了他嶄新的人生。

    燕昭王得樂毅,如魚得水,大喜過望,並賜予他爵位。樂毅很謙恭,沒有答應。燕昭王,封樂毅爲亞卿。(《史記.樂毅列傳》燕昭王封爵,樂毅辭讓,遂委質爲臣,燕昭王以爲亞卿。)

    有了樂毅的加入,燕昭王實力大增。這次見面,也成就他們各自的功業。

    燕昭王:伐齊雪恥。

    樂毅:不世名將。

    燕昭王留住了樂毅,並將國政告知,並詢問他富國強兵的方法。

    樂毅說了兩個字:改革。

    燕昭王也想改革,但,如何改,怎樣改,這是他遇到的難題。

    此時,燕國有改革的條件嗎?

    我在《君王篇》系列,涉及到改革的兩個要素:

    1、環境。

    2、人才。

    改革需要良好的環境,對內無戰事,對外也無戰事,且要有改革的人才,才能成功。索性,上天照顧燕昭王,燕國的環境內外無戰事。趙國的沙丘宮變,爲他送來很多賢能的人。法家的劇辛、兵家的樂毅、趙奢。就連宋國的屈庸也入燕,諸侯國的人才,紛至沓來。

    燕昭王有了改革的環境,又有改革的人才,下定決心,效仿趙國,改革圖強。

    燕昭王把政治、軍事改革,交給了樂毅、劇辛、趙奢。

    經濟、文化改革,交給了郭隗、屈庸。

    這就是戰國曆史上,在燕昭王支持下,以樂毅爲主導,對燕國的改革,也被稱爲樂毅變法。這也是諸侯之中,最後一次變法。

    現在說說,戰國時期,變法有哪些呢?

    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齊威王兩次變法;秦國的商鞅;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麼,樂毅總結前人的經驗,又會如何變法呢?

    樂毅變法,只要有四點:

    1、明奉法,審官斷,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與考覈。(立法)

    2、察能而授官。(用人)

    3、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平等)

    4、軍事上着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以便提高燕軍的軍紀和戰鬥力。(軍事)

    樂毅變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據燕國目前的現狀,從法律、用人原則、整頓吏治、軍事,這幾方面入手。從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齊威王、趙武靈王等人變法,這也說明了變法的核心:吏治、軍隊。

    燕國有了大才之人的幫助,尤其是來自趙國有改革經驗的人加盟。燕昭王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燕國的現狀。燕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煥然一新,國內充滿生機。

    燕昭王看着改革成果,又問了樂毅一個問題:如何伐齊雪恥。

    針對燕國的現狀,樂毅提出分幾步走的意見:

    1、示弱。

    根據燕國被齊國打敗的案例,證明了一個道理,齊國很強,燕國很弱,不能硬拼。最好的方式,示弱。讓齊國覺得燕國很弱小,造不成任何威脅。

    2、順齊。

    齊國想要什麼,燕國給,最後讓齊國不把燕國當回事。

    3、隱忍。

    燕國實力不夠強大,就不能插手中原戰事,更不能挑戰齊國。忍而待發,纔是燕國要做的事情。

    4、孤齊。

    孤立齊國,離間齊國君臣和諸侯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齊國和趙國之間的關係。

    5、合縱。

    靜待時機,讓齊國成爲諸侯共同的敵人,聯合諸侯擊垮齊國。

    燕昭王有了明確的目標,還有清晰的方向。燕昭王擁有前所未有的自信,能夠伐齊雪恥。燕昭王很低調,開始在國內進行改革,並祕密訓練軍隊,囤積力量,爲伐齊做準備。

    那麼,樂毅變法之後,燕國又會走向何方?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