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李牧篇(4)
    一戰封君

    李牧破匈奴,一戰成名,成爲樂毅(都長君)、趙奢(馬服君)、田單(都長君)、廉頗(信平君)、樂乘(武襄君)之後,趙國又新生的一代名將。

    當然呢?有廉頗、樂乘在,李牧黯然失色。但,李牧有個優勢,他年輕。

    春去秋來,趙國進入了多事之秋,李牧也迎來了他的機會。

    秦莊襄王,穩定內政之後,趁着趙國與燕國打得難分難解,又有匈奴之禍。公元前248年,秦莊襄王趁火打劫,以蒙驁爲將,攻伐趙國。奪取了趙國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

    趙孝成王爲了應對秦國之禍,做了兩個選擇:

    1、趙孝成王與燕王喜議和,並交換土地。

    趙國把龍兌、汾門、臨樂給燕國;燕國把葛城、武陽、平舒給趙國。

    2、合縱諸侯攻秦。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合縱諸侯(韓、趙、魏、燕、楚)伐秦,並取得重大的成果:擊敗蒙驁,抵達函谷關。秦國閉關不出。

    至於,爲什麼是信陵君合縱伐秦,我在《君王篇》講過,這裏就不多說了。值得提的是,秦莊襄王面對慘敗,遭受到巨大打擊,活活氣死。同時,也迎來了秦始皇的時代。

    然,趙孝成王久戰諸侯,心裏承受的壓力過大,最終也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臨死前,趙孝成王讓李牧去秦國迎接春平君歸國。

    結果:秦國不放,加劇了趙國局勢的動盪。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甍,趙國太子春平君遠在秦國,其三子偃即位,是爲趙悼襄王。趙孝成王時代結束,趙悼襄王時代開啓。

    趙悼襄王繼位後,發生了一件大事:廉頗逃亡諸侯,樂乘敗走。

    廉頗、樂乘都是趙國的名將,可惜,在趙國新舊換主,動盪不安的內政之中,一個敗走,另一個逃亡。至於廉頗爲什麼要起兵攻打樂乘,逃亡諸侯。我在《廉頗篇》講過,這裏就不多說了。

    趙國軍隊高層的兩個人,一個逃亡,一個敗走。那麼,誰出來收拾殘局,穩定趙氏江山呢?

    外部有諸侯窺趙,內部不穩。趙國這場新舊君主交接,加劇了國內局勢動盪。就在這個時候,李牧站了出來,接替廉頗、樂乘,並做了第一件事,樹立威信:進攻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

    趙悼襄王是個可憐人啊!父親剛死,廉頗逃亡,樂乘敗走。好不容易有李牧出來主持大局。北方又不安穩,匈奴有捲土重來的跡象。

    最可氣的是燕王喜又找趙國的麻煩。趁着廉頗逃亡,樂乘敗走。燕王喜以劇辛爲將,大舉伐趙,找回十年前的恥辱。幸運的是,趙國又橫空出世了一名老將龐煖。

    龐煖這個人物,是和廉頗、樂毅、劇辛、趙奢等人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也是歷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後起之秀,他曾與趙武靈王論戰,留下了一個觀點:兵不在多,在精。

    沙丘宮變,這些人逃的逃,走的走,龐煖消失無蹤,一下就是四十多年。

    等到龐煖出山,對戰劇辛,已經是個老人。

    這個老人出山,不僅幹掉了同時代的劇辛,打得燕國沒有脾氣,還合縱諸侯伐秦。公元前241年,韓、趙、魏、楚、衛五國伐秦,取得了戰果。只可惜,聯軍內部不齊,導致伐秦失敗。龐煖,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着龐煖離開,李牧成爲趙國唯一良將。

    不僅如此,趙悼襄王也英年早逝,趙王遷繼位。

    趙悼襄王當了九年,卻是最悲催的君王。

    廉頗逃亡、樂乘敗走、龐煖老死,他不是打燕國,就是伐秦國,偶爾欺負魏國。他死的哪一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派兵伐燕,奪取燕國狸陽城。秦國以救燕爲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河間、安陽等邑九城,漳水流域已被秦所佔有。

    也就是說,臨死前,趙悼襄王還在對戰諸侯的路上,不是打諸侯,就是被諸侯打。

    進入趙王遷時代,趙國能打的良將,就只有李牧一人。李牧也開啓了他後半生的軍事生涯:對戰秦國。

    趙王遷更是一個悲劇人物:其母名聲不好,他以品行不端聞名趙國,本該是長子嘉的王位,落到了他的頭上。

    公元前234年,秦又大舉向趙進攻。秦始皇派將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趙國將領扈輒率軍前往援救。秦軍在平陽擊敗趙軍,殺死扈輒,並斬殺趙軍十萬人。以所取的趙地建立雁門郡和雲中郡。

    公元前233年,秦軍攻打趙國的赤麗和宜安,進攻肥等地。秦軍長驅直入,直逼趙都邯鄲城。被打怕的趙王遷,下了一道命令,任命李牧爲大將軍率北方長城兵團,南下救援,對戰秦軍。

    李牧對戰秦軍,一戰封君。此戰,也被稱爲李牧的長平之戰:宜安之戰。

    現在來看一下,李牧對戰秦國,爲什麼能夠一戰封君。

    先來看一下,交戰雙方的情況:

    時間:公元前233年。

    交戰雙方:秦國和趙國。

    君王:秦始皇和趙王遷。

    主將:趙李牧,秦桓齮。

    主將軍功:李牧北破匈奴,伐燕取兩城;桓齮定平陽、武城,武遂斬殺趙將扈輒及趙軍十萬。

    交戰地點:宜安、肥下。

    兵力:秦軍十萬,趙軍十萬。

    從上面這份簡歷來看,雙方主將都有顯赫的軍功。但,對李牧而言,有一種不利情況:秦國來勢兇猛,趙國剛敗,士氣低迷。

    此仗,猶如長平之戰再現。秦軍士氣正旺,趙軍士氣萎靡。

    李牧南下,與宜安守軍、邯鄲派出的軍隊會合後。根據雙方的情況,制定了作戰方略:築壘固守,拒不出戰,消耗秦軍,與之打持久戰。這種戰法,與廉頗戰長平,如出一轍。

    桓齮明白秦軍的劣勢,不宜久戰,需要速戰速決,他的作戰方略:聲東擊西、進攻肥下。在出奇制勝,圍點打援、圍而殲之。

    李牧和桓齮之間決定勝負,且決定誰是名將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李牧根據桓齮的戰法,來了一個將計就計。當秦軍主力進攻肥下時,李牧不按常規出牌,突然帶領趙軍直撲秦軍宜安老營,奪了秦軍輜重。

    桓齮得知宜安老營被奪,糧草盡失。沒有糧草,如何與之對戰。再加上,宜安的重要性,不能丟,也丟不得。火速回援,卻在回軍途中被李牧埋伏,雙方在肥下展開激戰。

    桓齮不但計謀落空,反而還中了李牧設下的計。

    結果:秦軍兵敗,損失十萬人。主將桓齮戰敗,獨自逃脫。

    這個結果,說明了什麼呢?李牧真能打啊!

    對於桓齮的結局,有兩種觀點:

    1、愧對秦始皇,無顏面對死去的將士,自刎而死。

    2、逃亡燕國,化名爲樊於期。

    無論桓齮的結局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牧對戰秦國,將劣勢轉爲爲優勢,一戰而勝。這也是秦始皇繼位以來,遭遇最大、最慘的一次敗仗。此戰的勝負,對趙國而言,極爲重要。不僅守住了江山社稷,還讓秦國東出之勢,折戟沉沙。

    戰勝秦國的人,正是李牧。這也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伐秦之後,時隔十五年,秦軍又一次慘敗。

    李牧憑藉此戰,斬首秦軍十萬,威震天下,因功被趙王遷封爲武安君。那麼,李牧因功,被封爲武安君,他的人生又會如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