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方外:消失的八門 >134、真約
    方外圖志中記載的“琴高臺”,在當地原住民眼中就是整個世界,他們將這裏稱之爲“天國”,這個稱呼顯然帶着當年太平天國的影子。但外界太平天國的歷史早已模糊,甚至只是已久遠難以考證的神話傳說,他們在這裏已生息繁衍了上萬年。

    丁齊對三名弟子講的那個“無憂鄉”的故事,竟然得到了某種巧合式的印證。琴高臺與外面的世界時間流逝速度確實不同,外面只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而已。

    丁齊等師徒四人被當地原住民稱爲天兄,他們來到的地方叫東大營,總共包含四個村莊,居民有七百餘人,可見每個村莊的規模都不大。整個天國內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大營,分佈在五片適合聚居的平原上,每個大營的人口都差不多,這個世界的總人口有四千三百人左右。

    如果從生物學角度,這也是一個勉強能維持基因多樣性、使種羣不退化的數量。

    整個世界的地域是有限的,假如以太陽昇起的方向爲東,從東到西約有一百二十里,從南到北約有一百里,粗略估算一下,琴高臺或者說天國的面積在三百平方公里左右。丁齊他們很不走運,首先到達的地方已接近於這個世界的最東端。

    假如他們當初朝東走,翻山越嶺後,幾公里之外就可以到達世界的邊緣,那裏的景象就像未知的迷霧。天國的東部很大一片區域都是崇山峻嶺,他們所走過的絕大部分地方,已有三千年人跡罕至。

    由於黑夜的原因,原住民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的活動範圍,都限制在白天能夠往返或到達之地,這已經是在歷史傳統中形成的習慣。整個天國中,像那樣遠離村寨、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的地方還有好幾片,丁齊他們所到達的地域是其中最大的一片。

    這種地方甚至在天國地圖中特意被畫了出來,被當地律法規定爲“保留地”。有意思的是,保留地這個稱呼撞車了。想當年的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大陸,將好地方都佔據了、印第安人殺得都快絕種了,最後在荒山野嶺劃了幾塊地方給還剩下的印第安土著部落。這種地方翻譯成漢語,恰好也是保留地。

    但兩者的含義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樣的,而且在天國的書籍中,保留地的“保”字還寫錯了。漢字中的保是單人旁加個呆,呆是上口下木,而這裏使用的漢字保,右邊是上口下十,少了一撇一捺那兩筆。

    幾名弟生分析這個“錯字”是怎麼形成的當初避入此地的太平軍中肯定有識字的,所以這裏纔有文字流傳下來,假如當初留下文字的人就把保字給寫錯了,那麼以訛傳訛,後代人就會一直使用這個字。

    但丁齊告訴弟子,在最早的甲骨文中,保字就是這麼寫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就是一個口加個十字,看上去也像一個張長手臂的人。所以這個保字可能是漢字在此地流傳中經歷了再簡化,當然了,也有可能是最早的人寫錯了。

    在當地的書籍中使用的很多還是繁體漢字,但也有不少字經過了簡化,而且大部分跟如今外界使用的簡化字幾乎一樣。太平天國時代可沒有經歷過簡化字運動,大陸推行簡化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伴隨着掃盲運動展開的。

    有不少人可能有誤解,認爲簡化字就是在那個年代強行生造漢字,其實不然。漢字的簡寫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而其後的兩千多年間伴隨着書法的發展不斷有簡化字體出現,新中國成立後的簡化字運動是在歷史基礎上一次大規模的全面總結。

    比如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化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於古人的草書。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早已登峯造極,草書絕不是信手塗鴉,它有內在的藝術表達範式,也形成了很多約定俗成的字體,然後又成爲民間所使用簡化字體的來源。

    漢字在這個世界中已經流傳了上萬年,必然經過了一定的演化,有趣的是,大部分簡化的就是外界所使用的簡化字。

    還有少數已改變的字體,雖然和現在的簡化字或原先的繁體字不太一樣,但對於熟悉漢字的人而言很容易就能認出來,通過其字形以及在文章中出現的位置,不難判斷出它原先對應的是哪個漢字。

    它們有可能經過了簡化,或者就是當初寫錯了,但只要整個語言文字體系傳承了下來,它們在這裏就是正確的漢字,而且一眼就能看懂,這也許就是漢字的獨特之處吧。

    這裏有書籍,當然就有紙張,而且也有印刷技術。只有少數幾本經典使用了雕板印刷,其他大部分書籍都是手寫的,因爲人口少,不需要發行那麼多,刻板主要是爲了保存內容。這裏的紙張有兩種,一種是竹紙,比較厚,另一種是桑皮紙,質地類似於生宣。

    涇陽縣就是古時重要的產紙地,當地應該也有造紙匠人加入了太平軍,後來跟隨殘部來到了這裏,把造紙工藝也帶進來了。上等的宣紙是用青檀樹的皮製作的,而下等的宣紙也可以用桑樹皮製作。

    這裏顯然沒有足夠的青檀皮,但工匠仍能以桑皮造紙。紙張在這裏的產量當然不高,是很珍貴的物資,而桑皮紙比竹紙更是珍貴得多,連同書籍一起保存在專門的地方,原住民家中只有竹紙。

    丁齊等人是坐着轎子被迎進東大營的,途中還經過了一個村莊,直接到達了最中央的那個大村莊,住進了村中修得最漂亮、最舒適的一棟三層樓中。這裏是東大營最高的建築,也是原住民的神祠,是供神與藏書所在。

    神祠有前後兩個跨院,跨院兩邊有廂房,後面的閣樓有三層。後閣與主殿的一層大廳也是東大營所有孩子的學堂。東大營的所有適齡孩童都得定期在這裏接受教育,教育分兩個階段,被稱爲小學和大學。

    三名弟子被安排到了後跨院的廂房居住,而丁齊則住在了後閣的二樓,這裏原先是不能住人的,是收藏書籍以及筆墨紙硯的地方,是神聖之所,也只有“天兄”纔有這個資格。

    天兄就是這裏的原住民對丁齊等人的稱呼,在莊夢周和尚妮到來之時就定下了。最早莊夢周是不喜歡這個稱呼的,但是後來中大營的元帥大人馮國新說:“天兄之稱,上古神話便有之。貴客來自天外,而天下皆兄弟,稱呼天兄亦無不可,也是對皇天上帝之敬。”

    他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莊夢周也就勉強認可了這個稱呼,而且將它定爲對所有天外來客的統稱。莊天兄帶着尚天兄到達中大營後,所發佈的一條“上諭”是個預言,還有七位天兄將陸續到達,並讓中大營通知東、西、南、北各大營做好迎候的準備。

    莊夢周和尚妮是最先“降臨”的,他們當天就進入了中大營,被好喫好喝的當天兄供着。譚涵川是在兩天後到達北大營的,當時北大營已經接到了上諭,所以譚天兄也被恭恭敬敬地迎進了村寨。三天後,朱天兄與冼天兄分別達到南大營與西大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