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崛起烽燧 > 第九十六章 大乾改制
    聖人趙鈺民等到五月初一的朝會上將他在離宮和聞器商討出來的改制之策拿了出來,一石驚起千層浪。

    大乾地方缺少官員牧民,但是大乾官員卻有一半人閒置,這對於趙鈺民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之前大齊丟下的爛攤子,大乾收拾了百年,才把邊關穩定了下來。

    這次吐蕃想要攻擊劍南道的事情更是提醒了趙鈺民,邊軍雖強,但卻不能護住每一寸邊地。

    各道折衝府幾十上百,卻無常備統兵的,這讓大乾無比被動,每次都要從長安徵發大將,再去地方領兵,這次要不是趙載校提前獲知吐蕃人的東進時間,整個劍南道恐怕便會淪爲焦土。

    因而,這次趙鈺民改制的決心很大。而在朝堂上足足吵了一個月,這才定了下來。

    率先改變的便是三省,以往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換了名字,職責不變,品階稍作改動。

    中書省中書令改爲右相,正三品分別負責起草詔書,政令。由中書舍人草擬聖旨多份,再由右相或中書侍郎選出一份並稍加潤飾,成爲正式詔書,接着由皇帝畫一敕字成爲皇帝的命令,最後下達門下省。

    門下省侍中改爲左相,正三品,審議政令。由中書省發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須經過複覈。若複覈不通過則由給事中批註送還中書省。若複覈通過,還需左相或門下侍郎簽名,詔書才正式生效,然後下達尚書省執行。

    尚書省尚書令改爲丞相,正二品,執行政令,總理六部。其下爲左、右僕射,從二品。左僕射管吏、戶、禮三部,右僕射掌兵、刑、工三部。

    六部,九寺,五監未做變動。

    各道置府,府設宣撫使、招討使和監察使。

    觀察使掌民政,招討使掌軍政,監察使掌監察。三使皆爲正三品。

    州設刺史,爲一州的行政長官,每州員額一人,品秩按照州的等級由從三品到正四品下不等——州均按其地位之輕重、轄境之大小、戶口之多寡,賦稅之高低分爲上、中、下三等:五萬戶以上爲上州,三萬戶以上爲中州,一萬戶以上爲下州。

    上州刺史從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刺史下設官員包括:長史爲州刺史的佐官,司馬掌城防廂軍、錄事參軍掌考覈文書簿籍、監守符印,糾彈州縣官員過失。

    再往下則設諸司,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參軍事等,員額增減不一。中、下州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

    當蘇策追上蜀王的車隊時,關於各道三使及道府官員經過吏部選官,聖人授印奔赴各道。

    有人升官,便有人被貶,身有劣跡的官員,貶謫任用。不過即使如此,也只是將留京閒置的官員派出去了三成。

    剩餘七成官員的出路,聖人趙鈺民暫時沒有動他們。

    聖人提出改制時,文官一時間有些風聲鶴唳,不過等到月底正式實行的時候,反對的聲音一下子就小了起來。

    四大邊軍已經整備的差不多了,不過對於大乾邊軍和禁軍的改制也被聖人趙鈺民提上來日程。

    折衝府作爲大乾的立國之本,這一點無可撼動,勳貴們已經先行一步去往各道練兵。

    而關於軍方各府之前進行了調整,關於都護府都督府也已經明確了下來,都護府爲攻,都督府爲守。

    都護府設府,城或鎮(守捉城或關鎮),戍,堡。

    都督府設府,州,縣。

    這些都沒有過多的改動,不過關於廂軍則有了明確的規定,之前廂軍多爲募兵,其中不乏精銳,但募兵卻與府兵制度有所衝突。

    對於廂軍要進行嚴格的劃分,畢竟將道府落在實處後,爲了防止三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除府兵輪番,還可以自由招募的廂軍,自此就不能募兵了。

    但是地方州縣的防務卻少不了廂軍,因此隨着府兵數量的缺口變大,折衝府增加了很多,畢竟折衝府一直以來都是可以隨時置廢的。

    不過對於這一點百官們卻起了質疑,好不容易消減了兵備,如今增加折衝府,無疑又增加了兵備。

    廂軍的處置就顯得極爲棘手,齊國公姜卜退了一步,折衝府的備選府兵第二年選鋒之後,第一年輪番設在周邊州縣,這樣不僅可以安境保民,要是有匪患,還可以藉此練兵。

    另外也能讓府兵有時間成婚。大乾男子十六可成婚,十七選鋒,十八本地輪番,十九輪番邊軍兩載,接着選擇留在邊軍,亦或者去禁軍和回到地方充爲廂軍。

    之前一個府兵選鋒之後,可以有一百畝永業田,而府兵只有戰死,傷殘退軍或者輪番到五十五歲才能回鄉,像這三種情況,這些永業田纔算是落在自己手中,不用授還給國家。

    之前百年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作爲府兵並不意味着當幾年兵,就可以白白拿到這八十畝永業田。

    在一個府兵的生涯中每五年折衝府會考評一次,有很多府兵便因考評不過,交卸了府兵的身份,這也意味着八十畝永業田一畝也沒有落在手裏,因此對於普通的府兵來說,在年輕時拿不到功勳,之後年紀大了,便看不到絲毫出路。

    這是府兵的悲哀,亦是勳貴的恥辱。

    顯然齊國公姜卜準備在這個上面做文章。

    他提出出諫言,之前府兵授予的八十畝永業田加上原本每人都有的永業田,一共是一百畝,現在將這八十畝永業田減少爲四十畝,增設四十畝勳田,只要還是府兵便有這四十畝勳田。?

    如此府兵肯定是不能接受的,畢竟一下子砍掉了一半永業田。

    不過姜卜顯然早已經想到了這一點。

    戰死者,四十畝勳田變爲永業田。

    傷殘者,四十畝勳田只交還二十畝,剩下二十畝勳田變更爲永業田。

    府兵四旬可退,可得四十畝永業田,不用到五十五歲了。

    雖然這樣很可能讓當前軍中府兵的數量減少很多,不過姜卜認爲這是大乾府兵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大乾以武立國,武便是府兵,如今軍制改制的第一刀就揮向了府兵。

    少了四十畝永業田無疑緩解了每年隨着授田不斷減少的官田數量,戶部尚書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齊國公姜卜的諫言。

    而緊隨其後的是諸多勳貴,畢竟勳貴的地位來自於沙場,誰也不想自己的部下里面都是須發花白的老卒。

    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夠活到五十五歲,更何況還是在軍中,每年輪番路上的日曬雨淋,戍衛的辛苦,年齡大的人遭不住,多少老府兵沒有死於沙場,卻病死於路上,病死於營中。

    行軍損失掉的兵力多是這樣的老府兵,用命換八十畝永業田,還是四十歲拿到四十畝永業田,這個交換,是個人都能選出答案。

    這項諫言很快變成了詔書,在六月初頒佈天下。

    而此時蘇策已經跟隨者蜀王到達了益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