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崛起烽燧 >第一百三十三章 左武防務
    豎日,蘇策起的很早,旭日未升,月明星稀,蘇策沒有穿太子趙載承賜給他的甲冑,那副甲冑和二皇子趙載校賜的甲冑放在了長安蘇府上的祠堂中

    蘇策身上的甲冑是李常去將作監買的新甲,這纔是屬於蘇策的甲冑,賜甲和自持甲是有數目的規定的,賜甲可以有很多套,而自持甲,只能有一套,舊消新置。

    家主戍邊,李常從將作監定製的這套甲用的是百鍊鋼,全重六十斤,沒有用邊軍札甲的樣式,而是用來比鱗甲更高一級的明光鎧,被塗上了生漆的甲冑泛着烏光,全套甲冑雖重,對於蘇策來說卻已然習慣。

    “叩!叩!叩……”蘇策左手扶刀,邊走邊用右手敲擊着肚子前的腰吞。

    大乾甲冑自有規制,以顏色劃分從屬,十三道廂軍黑衣皮甲,南衙十六衛黑衣銀甲,北衙六軍紅衣金甲,太子十率靛藍銀甲,四大邊軍黑衣黑甲。

    除此之外,在細分上亦有區別,南北兩衙用包裹甲片的布絹花紋區分各軍,十三道廂軍以胸口皮甲燙印道名,四大都護府則以四獸腰吞,肩吞做爲區分,就像蘇策身上這套甲冑,腰吞和肩吞就是代表北軍的玄武樣式的。

    除此之外各級官兵的甲冑細節也有區分。邊軍士兵以卒,兵,郎,軍爲等階,而在南北兩衙廂軍旅賁中則只有兵,郎,軍兩階。

    不同等階的士兵相應的待遇不一樣,卒,兵配皮甲,郎,軍配鐵甲。

    卒說的就是戍邊新卒,兵指輔兵,郎與軍平級,郎和軍最大的區別就是父有品階爲郎,父爲白身爲軍。

    大乾軍律嚴格,軍中等階分明,隊正及以下配札甲,旅帥及以上可配鱗甲,不過鱗甲貴重,家中若是不富足配不起鱗甲,更不用說是明光鎧了。

    凌晨時分的左武關很是寂靜,街上只有五人一隊的巡邏隊提着燈籠巡邏。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蘇策雖然從三關都護府長史那裏已經得知了左武關的情況,不過還是得實地走走看看。

    左武關說是關塞,其實更像一座軍城,以城門爲中線,有一條貫穿關塞的兩里長街,寬五十米,兩旁是一丈半高,一丈寬的的坊牆,整個關塞用坊牆分割爲四個坊,東北坊是都尉府和將作營,西北,西南兩坊爲步軍,東南坊爲騎軍。在關塞中分別被稱爲將作坊,輕兵坊,重兵坊,騎軍坊。

    左右御,前後關,前哨在城牆上值守,城牆上每隔五十步有雙層箭樓一座,城牆下有聯排的房子這些都能作爲休息的住所。

    而左右塞就更不用說了,兩座山頭上那一排排小房子就是他們的住所。

    出左武關往北五里的山谷中有一座被損毀的商驛,說是商驛其實就是個土圍子,裏面只有兩間小屋,平日住着九胡和大乾兩國的稅官,這裏是羅斯人和大乾商人交易的地方,不過起了兵戈,稅官被殺,這裏現在被廢棄掉了。

    在左武關的南側山谷五里處同樣有一座一里見方的驛站,這裏曾是爲了修築左武關而建的磚瓦坊,只有低矮的土牆,保留了部分磚瓦窯,剩下的部分都改成了驛站,這比北側的商驛大多了,供之前的商隊短暫留宿。

    蘇策一行人沒有去打擾其他人,走了一個時辰,該看的都看了,回到都尉府,將作監營的煙囪已經開始冒煙了。

    昨夜長史趙羽尋到蘇策,兩人說道深夜,這會兒要不是蘇策想要趕緊摸清楚左武關的情況,也不會起的這麼早。

    趙羽算起來比蘇策年紀還大一些,蘇策虛歲十七戍邊,平朔四年生人,與二皇子趙載校同歲,而趙羽則是平朔元年出生,與太子同歲。

    趙羽下午領了鞭子,帶着傷深夜前來,應當是想通了,軍中長史,說是主將佐官,其實更像是監軍。

    衛,府,州皆設長史,長史者,佐官也,衛,府,領導諸曹參軍,亦可領軍作戰。州府,通判本州郡內各曹事務,親王、公主等府中,執管府中之政令,起“承上率下”之責。

    趙羽做好了本職,卻忘了他還有“帝王監軍”的義務,挨些鞭打,總好過被聖人貶回祖地乾州。

    各軍都有自己的伙頭軍,喫飯都是各做各的。深夜,蘇策做了一碗麪食,趙羽喫完了,話匣子也就打開了,蘇策也清楚了左武關除了軍隊之外的其他情況。

    將作營三百人,裏面有大匠兩人,中匠八人,小匠十六人,將作一百六十人,剩下的都是學徒。

    將作們平日裏負責製作和修復甲冑武器,不過最重要的任務是製作弩弓箭矢。

    旭日東昇,都尉府前的鼓樓上開始響起鼓聲,七校尉和三裨將騎馬趕到都尉府前院,長史趙羽站在蘇策身後,將作營的兩位大匠也走出了煙霧繚繞的將作營。

    “掛旗!”等到人來齊了,蘇策停下來和趙羽的閒聊。

    李懷民一身戎裝,手捧着一面一米寬,兩米長的旞旗,偏師將軍所用,北軍玄武尚黑,黑底紅字,紅色的線繡着一個大大的“蘇”字。

    一丈高的旗臺上固定着三丈高的旗杆,是將一整根質地堅硬的杉木切削打磨而成的,杆尾較粗,向上至杆首逐漸變細。

    旗杆的頂端爲杆首,由木頭、金屬、動物羽毛組成,形態爲槍首三種。

    隨着旞旗緩緩升起,三色旗帶和火焰形狀的旗邊也隨風飄蕩開來。

    這個旗臺和旗杆是將作營的兩位大匠親手製作的,平日蘇策在城中這杆旗就掛在這裏,若是蘇策出戰,會將旗子摘下。

    掛在兩丈長的旗杆上由蘇策的親衛親自持旗。

    百人親衛,李懷民的次子李俊方充做蘇策的持旗衛,這樣的持旗郎一共有五人,專門負責持旗,還有十人的護旗衛。除此之外的八十五個親衛,也各有自己的職責。

    牙門衛十人,侍從衛十人,馴馬衛十人,伙頭衛五人,李懷民則帶着剩下的四十九人作爲蘇策戰陣之上的護將衛。

    掛完了旞旗,衆人沒有散去,而是跟着蘇策去了都尉府前廳,廳前掛着牌匾,上書“兵戈”二字。

    都尉府分前後院,前院除了一座兵戈廳,還有兩座側廳,左廳是蘇策日常辦公之地,後院是四套小院子,蘇策和其親衛佔了兩座,剩下的兩座是趙羽和其他都尉府屬官的住所,護將衛在前廳所在的房子外層層把守。

    蘇策手底下有着七校尉三裨將,長史趙羽手底下也不是無人可用,共有一主五從六位參軍,分別是從錄事參軍,倉曹參軍,兵曹參軍,騎曹參軍,胄曹參軍,兵曹參軍。

    蘇策是正四品上的主將,左武關雖然兵員六千,品級卻等同於上折衝府,屬官品階和上折衝府同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