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反派肆意妄爲[快穿] >二七三 安置
    自勿吉人內附以後,一直暫住在城南控鶴軍軍營。

    烏乃古以遙領遼東節度使之職,在汴梁賜了府邸,每日也上朝參與政事。

    副首領阿骨阿領了鐵騎軍統領之職,在軍中效力,不過目下只能和族人在一起照應個約束。

    勿吉部衆兩萬人,每日開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須得儘快找一塊地方讓其自力更生,安居樂業。

    烏乃古也曾幾次上書求安置,對於安置地方他不挑,只要勿吉人有個容身之處,不再受欺壓便好。

    趙匡胤和羣臣研究了一套方案出來,以家庭爲單位,將勿吉這兩萬部衆打散,分到全國兩百多個地方。

    歷朝歷代對待移民均是此法,趙匡胤照搬也並無不妥。

    但柴宗訓卻不想這麼做,數千年來中原人對四夷都有優越感。

    如果將勿吉人打散分到全國各地,倘是中原人的優越感作祟,欺負了勿吉人,傳出去對他的吸引四方夷民到中原定居的大計必有影響。

    這第一批內附的人,柴宗訓是要打造成典範從而吸引其他夷民跟着內附的,所以趙匡胤的安置方案被打了回去。

    趙匡胤自是不服:“皇上,歷朝歷代安置流民或內附百姓的故事不勝枚舉,都是打散分往全國各地,臣只是仿前朝故事,爲何卻不準?請皇上明示。”

    “前朝是前朝,大周是大周,”柴宗訓說到:“倘前朝治國方略都對,爲何數千年來城頭不斷變幻大王旗?”

    趙匡胤知道眼前的皇帝向來離經叛道,但還是辯到:“聖人有云,治國之道,最重敬天法祖,似蕭規曹隨那般纔有文景之治。既是前朝有故事,且效果不錯,理當效法。”

    柴宗訓淡淡到:“宋王,朕贈你三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卿只見歷代臣僚皆山呼萬歲,卻有哪個皇帝萬歲了?倘欲永保大周基業,須得走出一條前人未曾走出的路來。”

    不過是討論勿吉人的安置,一下子上升到永保大周基業的高度,趙匡胤不想繼續務虛,只說到:“究竟該如何安置歸順的百姓,還請皇上明示。”

    柴宗訓掃了一眼輿圖:“在萬州之東,南陽之南,朗州以北,尋一州將兩萬勿吉部衆統一安置。”

    “皇上,萬萬不可。”趙匡胤呼到:“倘勿吉部衆有異心,起兵造反,必致汴梁震動,此事萬萬不可啊。”

    柴宗訓微微皺眉:“勿吉精壯在遼東爲歸順我中原不惜與遼人拼死血戰,也曾多次救駕,怎會有異心?”

    “勿吉久受遼人欺壓,自然不惜與遼拼死一戰,”趙匡胤對到:“正因爲此,纔不得不防他日勿吉同樣會對我中原起異心。”

    “眼下勿吉人嚮往中原生活,自然對皇上忠心耿耿,他日倘是稍有不順意,或有野心勃勃之徒從中一挑撥,豈非禍起蕭牆?”

    “宋王之言,朕不敢苟同,”柴宗訓說到:“野心勃勃之人,我中原亦不少,爲何國內卻一直太平?以朕看來,我中原子民實乃這世上最爲堅忍,最爲逆來順受之人,倘非日子過不下去,誰願意去造反?”

    “百姓有異心造反,該怪的不是野心勃勃之人,而是怪那些當權者,爲何要讓百姓活不下去。即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倘勿吉人在我中原安居樂業,即便再怎麼挑撥,朕以爲勿吉人都不會反。”

    趙匡胤仍是不放心:“皇上,勿吉畢竟是異族,倘集中安置,始終不是太平之道。稍有不慎,一旦六百年前胡夷亂華之事重演,炎夏將再次進入萬劫不復之地,臣亦必將遺臭萬年。”

    臣亦必將遺臭萬年,只是客氣的說法。

    一旦漢唐故地再陷入打亂,首當其衝的罪人便是柴宗訓。

    “宋王過濾了,”柴宗訓起身指着輿圖:“宋王且看,倘將勿吉部衆集中安置於當陽、長林二縣,與本地漢民雜居。此二縣土地不算富饒,也不算貧瘠,正好供勿吉人生存。”

    “若勿吉部衆有異心,王師自汴梁出發,不出旬日即可平叛。倘朝廷衰微,無兵可派,蜀中亦可出兵順江而下,自夷陵登陸,直取此二縣。”

    “且將勿吉部衆安置於此,絲毫不影響我江南、嶺南賦稅重地,即便集中安置,朝廷亦無憂矣。”

    “況眼下我中原強盛,勿吉不過茹毛飲血之輩,必事事效仿中原,不出三代,勿吉人必與中原人無異。”

    作爲定下搶人大計的皇帝,柴宗訓自然早就想好了搶人之後的安置地。

    趙匡胤左右看了半天,實在找不到辯駁之詞,只得說到:“此事但憑皇上旨意,倘羣臣無異議,臣自然也無異議。”

    烏乃古舉族來投,很能滿足文臣那種天朝上國的虛榮,自豪就是了,怎麼安置是宰相的事,與他們何干?

    武將方面,劉光義在戰場上與烏乃古建立了血與火的情誼,自然是信任他。至於其他武將,雖有擔憂,但出於對柴宗訓的無腦忠誠,只是上奏摺提醒一下之後便不再糾結。

    春暖花開積雪融化之時,柴宗訓下旨賜烏乃古國姓郭,名順開,希冀勿吉部衆在中原就此安順,開夷民來投之先河。

    這裏又要贅述一句,文中爲方便記敘一律按後來的史書寫作柴宗訓,實則應爲郭宗訓,大周的國姓爲郭。

    烏乃古入宮謝恩,柴宗訓按人頭並賜勿吉部衆每人田地五畝,發放種子,農具。勿吉人歡天喜地的往南郡開拔,副首領阿骨阿也前往江南去找劉光義報道。

    能夠將族人統一安置,免使受人數衆多的中原人欺負,烏乃古自是感恩不已。

    他以郭順開之名領遼東節度使加檢校太尉留在汴梁府邸,此時春暖花開,按日子算遼東的積雪也開始融化,皇恩浩蕩,他怎能不思報效,於是上書一封,倘皇上就此徵遼,勿吉勇士願爲先鋒,臣郭順開願爲馬前卒,一舉蕩平遼國,解渤海衆生之困。

    柴宗訓現在天天蹲在造作局,須得設法加強火炮的機動性。見到奏摺,他批覆郭順開,可與渤海其他部落聯絡,倘願意歸順中原,可派戰船去接。

    “皇上,依工匠描述,渤海國土質鬆軟,即便加了鐵輪,也很難讓火炮在境內快速機動。”何輝說到:“以臣之見,還是自幽州出兵,攻佔遼人城池,如此火炮方能發揮最大威力。”

    威力是大了,可人都被轟死了,留地有何用?柴宗訓要的是火炮震懾住遼人,先將渤海人全部遷入中原再說。

    “皇上,打仗麼,難免死人,再說死的只是遼人,有何可惜?”

    “倘遼人如乞乞長海那般,棄城而走呢?火炮機動不便,仍很難追擊遼人。”

    按這火炮的重量,鐵輪圈的厚度也不小,加一起隨地一壓,就是一道深深的車轍。

    既是火炮無法機動,那便先做銃吧。

    柴宗訓說到:“何卿,能否設法將火炮按比例縮小,小至兵士可手擡,下設以木柄,擊發之時兵士手擡木柄瞄準,隨即扣動扳機撞擊火藥,將彈子催發出去?”

    “皇上可是又有奇思妙想?”何輝成日研究火炮已有些厭倦,眼下冶煉技術不提高,火炮也很難再有寸進,倘有其他東西可供研究,他自然求之不得。

    柴宗訓呼到:“取紙筆來。”

    何輝遞上紙筆,柴宗訓畫了一杆土銃和一支步槍的大概模樣。

    “喏,此是朕的兩種設想,這種名火銃,此處有一扳機,由機簧與槍管尾部撞針相連。將火藥與彈子塞進槍管,隨後扣動扳機,撞針便會聯動擊發火藥,從而將彈子發射出去。此物雖威力很小,但便於攜帶,更能多設槍管,撞針循環擊發,此謂之加特林。”

    “下面之物,爲步槍,與火銃造型差不多,但比火銃更爲方便,可以直接上子彈。此處槍栓拉開,將子彈上進去,隨後扣上槍栓,一樣以撞針激發。”

    “子彈分爲底火和彈頭,底火被擊發後將彈頭催發出去,留下裝火藥的彈殼。拉開槍栓,將彈殼帶出,換上另一顆子彈,如此循環擊發,起到殺傷敵軍之效。”

    何輝創造力不足,設計不了什麼東西,但動手能力超強,柴宗訓這麼一描述,他喜到:“皇上,臣知道了,十日之內,臣必將火銃與步槍造出來。”

    “好,朕就等着你的好消息。”

    有造火炮的技術,造火銃一點難度也沒有,只是步槍的難度卻要高許多,要麼擊發不了火藥,要麼就是炸膛,試驗幾日,已傷了好幾個差役。

    以至於看到何輝要試驗步槍,差役們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弄得他尷尬不已。至於多管的加特林,因爲步槍造不出,何輝也無暇顧及。

    十日之期一到,柴宗訓便再次來到造作局。

    何輝有些難堪:“皇上,臣在駕前打了誑語,只造出了火銃,請皇上治罪。”

    柴宗訓知道以現在的冶煉技術造步槍的難度,淡淡到:“卿造出火銃亦算大功一件,何罪之有,還不趕緊前往校場與朕試銃?”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