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李塵李承乾 >第752章
    第752章

    按理說,當時的隋朝國力比高句麗強了不是一點半點,並且當時的新羅國對於隋朝的態度,那就跟兒子對爹一樣的尊敬。

    新羅國和高句麗之間矛盾重重,常常爆發戰爭,而新羅要弱於高句麗,每次戰爭都處於下風,新羅國無奈之下就只能向隋煬帝求援。

    可以這麼說,隋煬帝之所以發兵攻打高句麗,除了高句麗不斷挑釁大隋之外,小弟新羅國的求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可高句麗擁有一條遼西河,使得大隋無法直接進攻,直接將百萬兵馬拒之門外。

    除了這條遼西河之外,隋朝三百萬將士打不過高句麗,這其中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大軍後勤補給太困難。高句麗位於遼東地區,路途遙遠,以隋朝時期的交通狀況,要想進入高句麗的疆域,必須繞過整個渤海灣才能進去。

    而那時候高句麗通往內地的道路,開發程度相當低,沿途人口也比較稀少,大軍出動時,獲得的補給極爲有限,這就使得隋朝大軍在進攻高句麗時,不能放開手腳去打,從而使得攻打高句麗時困難重重。

    數百萬大軍出動,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糧草問題,隋煬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的時候,一次性出動了113萬士兵。

    這龐大的士兵背後,需要兩倍于軍隊的輸送糧草的民工,負責運送糧草的民工加上一百多萬士兵,這樣一支300多萬人的龐大隊伍,每天發一軍,足足走了40天才從洛陽出發完畢。

    如此龐大的動員下來,民生凋敝,百姓不僅苦不堪言,前線的士兵也因缺乏補給而喪失戰鬥信心。

    所以,在隋煬帝第一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山東地區就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民變。

    其二,高句麗惡劣的自然條件限制了大軍的發揮。高句麗地勢狹窄,山地衆多,在這裏要想展開大規模的兵團作戰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軍隊太多,反而是不利於作戰的。

    但是,隋煬帝在攻打高句麗期間,每次出兵的規模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如此龐大的兵力,在地勢狹窄、山地衆多的高句麗反而難以發揮人數上的優勢,只能靠車輪戰去攻打高句麗,如此以來反而使得隋軍的戰鬥力大減。

    再者,遼東一帶氣候寒冷,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期間,因氣候原因凍死凍傷的士兵不計其數,因此士兵之間產生了厭戰情緒,這也成爲了隋朝難以打下高句麗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後勤補給困難再加上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都以失敗告終,也正是這三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得整個隋朝不堪重負,爲隋朝後來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既然隋朝打高句麗有這麼多的弊端,那隋煬帝爲什麼還要打呢?

    實際上,隋朝攻打高句麗,在當時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一是爲了維護和隋朝小弟新羅的政治關係,二是爲了維護東亞的朝貢貿易體系自己自身的宗主國地位。

    但是,隋煬帝在攻打高句麗期間,對當時形勢的判斷失誤,低估了高句麗的軍事實力以及高句麗人的抵抗決心,最終使得隋煬帝的三次親征高句麗功虧一簣。

    說白了,高句麗仗着自己地勢方面的優勢,不斷挑釁大隋,而隋煬帝的錯誤決策,最終也導致了隋的滅亡。

    而現在,李塵身爲穿越者,在已經完全知曉高句麗和大唐之間關係的情況下,他自然不可能再去重蹈覆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