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李塵李承乾 >第883章
    第883章

    煬帝大業三年四月曾下詔曰:“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節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勵俗,有益風化。“

    “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併爲廊廟之用,實爲瑚璉之資。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衆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

    上述“十科”中,就包含了武舉。只是當時科舉取士,科目都是臨時規定,並沒有像後來那樣形成爲定製。

    唐貞觀十二年,李世民更加註重選拔武士,“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其法取戶二等以上,長六尺闊壯者,試弓馬四次上,翹關舉五,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者。復擇馬射爲百騎。”

    顯然,在武則天正式開武舉之前,唐代也已有了某些課試選拔武勇人才的成法。

    武舉制度正式建立應是在武則天當政時。

    武則天長安二年,按照明經科考試方法,選拔武藝人才,送於兵部。《通典》又載:玄宗開元十九年,下詔令武貢人與明經進士一起“同行鄉飲酒禮”。

    能夠和進士一同飲酒,這足以見得,李隆基對於武貢人的重視程度。

    天寶六載,玄宗再次下詔雲:“文武之道,既惟並用,宗敬之儀,不可獨闕,其鄉貢武舉人上省,先令謁太公廟,每拜大將及行師冠捷,亦宜告廟。”武舉之制,至此徹底確立下來。

    武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有:“長垛”、“馬射”、“筒射”、“步射”、“穿劄”、“翹關”、“負重”、“材貌”、“言語”等十個方面。

    隋唐創武舉制度,在華夏武術史上是一樁絕無僅有的大事。

    武舉內容的確立,實際上是對武術精煉化、規範化的結果。武舉制度的創立,實際上也是對武術本身的推廣。

    根據記載,唐代大將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

    仕途之誘,無疑能激發更多人的習武熱情,故武舉制的影響和意義不可低估。這一面向社會各階層選拔武勇之才的方法,爲此後歷代王朝所沿襲。

    再者,唐代民間的武俠風氣十分盛行。

    盛唐氣魄表現爲政治較開明,不設夷夏之防,中央王朝、內陸與少數民族、外國交通聯繫緊密。這就使得遊俠劍客有了自由活動的環境。

    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習俗得以向中原滲透,因而爲隋末和有唐一代創造了普遍尚武任俠之風。

    在尚武任俠之風尚中,唐王室成員身體力行。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員精通韜略的猛將,據說他曾在戰場上手刃千人以上。其兄弟建成、元吉等,皆武藝超羣、勇猛善戰。

    史載李世民手下集有猛將劍士千人,他們在其政治鬥爭的關鍵時刻立下殊勳,“玄武門之變”一舉消滅了政治對手,從而使其登上皇位。

    李唐皇族尚武的傳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延續着。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六載:太子與漢王元昌關係親密,同好武藝,常分左右兩隊,二人各統一隊,“披氈甲,操竹矟,佈陣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爲娛樂。”

    正所謂上行下效,有了李世民的帶頭作用,唐代民間尚武任俠之風也盛極一時。柴紹“幼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劉弘基“少落魄,交通輕俠。”諸多這樣的記載,史不絕書。

    唐代詩人寫俠客事的極多,詩歌很多也都在謳歌武俠,如李白便有一首著名的《俠客行》,其中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該是何等的功夫?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縱死猶聞俠骨香”,“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這是何等的豪邁,何等的瀟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