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32章 幫過鄉試的神祕力量
    大老遠親自來一趟寧遠也不容易。以後沈家船隊再承運朝廷的軍糧,也不會讓沈樹人親自隨船押運了。

    所以這次既然搭上了丘民仰、吳三桂這條線,沈樹人也不吝稍微多花兩三天休整補給,多摸摸底細。

    該花的小銀子,沈樹人也絕不吝惜,所以很快人人都知道了他仗義疏財的名聲。

    他還表示,以後沈家運糧的船隊,如果運力有富餘,還可以給關寧軍諸將帶點絲綢棉布奢侈用度的私貨,運費只算成本。這樣關寧軍將領如果有渠道出貨,也能自己賺點私房。

    當然,在這事兒上沈樹人是很有分寸的,他只會賣南方的日用消費奢侈之物,絕對不會涉及任何戰略物資。如此就算落到了韃子手上,也無非是多腐蝕幾個韃子文武的生活作風,不至於提高了韃子的軍事潛力。

    幾天時間下來,他基本上把吳三桂手下都司、遊擊級別以上的軍官,都混了個臉熟,也掌握了不少光靠看歷史書絕對無法瞭解到的軍情。

    如今吳三桂手下的部將,要麼是史書沒記載的無名之輩,要麼就是未來兩年松山、杏山之役會被洪承疇、祖大壽送掉的。

    後世“三藩之亂”時吳三桂麾下的十大戰將,除了那天負責引水接糧的海防都司張國柱之外,一個都還沒出現。

    估計那些人很多也不是吳三桂的原始嫡系,有些是後來農民軍投降過來的,還有從其他渠道降清的明將。

    這個事實,讓沈樹人也冷靜了不少,不得不重新評估一下吳三桂的實力——

    來之前,他高估了關寧軍的規模,以爲怎麼着也能有五六萬精銳戰兵,再加上山海關高第的兵,七八萬是肯定有的。

    他會這麼想,也是從幾年後那場“一片石大戰”逆推回來的。畢竟史書記載一片石大戰時雙方都號稱有近二十萬衆,哪怕打點折,吳三桂五萬人總要有。

    而事實上,如今寧遠城裏滿打滿算有兩萬兵額,實際上喫空餉喫到還剩一萬多一點兒,這都已經把吳家家丁也算上了。

    把關外各城的正規戰兵全算上,估摸着也就兩萬出頭。

    山海關高第那邊雖然還有不少人,可是考慮到遼地明軍未來還會被洪承疇送一波,兩相抵消,最後能給吳三桂的,也就兩萬人了。

    未來一片石大戰的五萬關寧軍,估計有一半多是臨時抓的壯丁鄉勇,還有幾千是密雲總兵唐通來勸降吳三桂時、被吳三桂奪軍收編的人馬。

    “鬧了半天,忙死忙活設計籠絡,最後拉攏的目標總共就只有兩萬人,還不可能全拉走。虧大了,以爲有五萬人呢。”

    沈樹人稍稍有些鬱悶,好在很快就把心態調整過來了。

    也罷,人少好歹靈活一點。自己只要在未來三年半做到巡撫級別,再加上沈家的家財、未來幾年瘋狂種田積蓄財力,收編兩萬人還是做得到的。

    真要是五萬人,到時候還得跟南明朝廷分潤更多。

    ……

    在寧遠待到二月初六,渤海西部淺水區的封凍也基本上化盡了。

    沈樹人一行也省去了陸路車馬勞頓之苦,可以直接從寧遠沿着海岸線返航到天津衛,再登岸陸路進京。

    當然,運糧船隊中絕大多數的船,早已原路返航回江南。或是在天津、登萊附近進點北方特產的貨物,再折返南方。

    沈家是海貿世家,百餘艘大海船返程不可能跑空趟。北方的毛皮、藥材、山珍乾貨,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高價貨物湊不夠載重,再拿曬乾的羊肉脯之類湊數。

    海上行程三天,陸路再走兩日,抵達京城已是二月十一,還有五六天就要春闈會試了。

    應考的舉人、監生還要提前留出幾天時間確認參考資格,沈樹人和方以智便馬不停蹄先後趕去貢院和禮部辦手續。

    禮部的管事官吏驗明他們身份時,還吃了一驚:“南直隸解元方以智?還有幾日便要開考了,如何這等不上心,現在纔到京辦理?兵荒馬亂的,也不知道早點出門。”

    方以智也禮貌地解釋了幾句,得知他是走海路北上進京的,禮部官吏再次驚訝了一下,頗爲佩服方以智的膽色。

    如今敢走海路的讀書人可是不多,絕大多數手無縛雞之輩都視大海爲畏途。

    辦完方以智之後,輪到沈樹人,那禮部官吏稍微檢查了一下,頓時發現剛纔那點驚訝簡直不值得驚訝。

    真是活久見。

    “你便是蘇州沈林沈樹人?本朝第一個靠着監生入仕就官居七品、卻還要再來考進士的?”

    這一問,就輪到沈樹人不會了,他陪着笑臉和氣地說:“下官確是監生入仕,不過是在蘇松河道衙門爲八品典吏。”

    禮部辦事官員立刻笑了:

    “你也是海路進京的吧?難怪消息不靈通。吏部京察已報了你的績優,聽說還上達天聽、跟戶部複覈了,拔擢你爲正七品河道庫使。

    前幾天考生履歷送來時,我們看了都稱奇,陛下用人還真是不拘一格。你要是再升一點,這科也不用考了。考出來能授的官,說不定比之前的還小呢。”

    沈樹人聽完,心中也是一塊石頭落地,之前的付出果然沒白費,看樣子楊閣老的能量還是大,自己稍微立了點功,立刻能被放大宣傳、足額兌現升官,不用擔心被人昧了。

    眼前這個禮部官員,按說不用操心他的事兒,但實在是沈樹人的事蹟太離奇,經辦人只要看一眼履歷,就難以忘記。

    明朝制度,會試殿試哪怕考第一,最後得了狀元,也只是授予翰林院修撰,正七品。

    既然沈樹人現在已經是正七品,考中了最多也就是平調,換個更加清貴一點的位置,但升級是不太可能了,除非又發生什麼意外情況。

    ……

    辦完手續,距離考試也沒多少時間了,沈樹人和方以智也來不及跟其他趕考舉人文會切磋。只是剛剛調整好狀態,適應京城的水土氣候,考試就開始了。

    明朝的會試分三場,而且還不是連在一起的三天三場,中間有間隔。考完已經二月下旬了。

    這三場裏,也不是每場都考八股文,也有時政策論和公文寫作、經義理解。只不過會試的時政策論分值佔比被壓得比較低,以免考生靠迎合主考官的政治立場來拍馬屁上位。

    而公文寫作和經義理解對於走到這一步的讀書人來說,又拉不開差距,大家都能基本滿分,這才導致主要靠八股文來拉開分差。

    考中的人,三月份還要考殿試,殿試不出意外的話是不會刷人的,只負責重新排定名次。考試內容是論、疏、詩,論的比重有所提升。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