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國姓竊明 >第299章 前仆後繼
    面對閻應元嚴密的防守,多鐸初攻未能取得戰果,也就只好從長計議,分幾手準備。

    他召集了麾下衆將,集思廣益,很快拿出幾條應對方略。

    而這些方略,主要還是張存仁給他分析的:

    “王爺,明軍在城西那幾個凸出於城外的釘子,着實不好拔。雖然小,但下官已經觀察過了,幾乎是實心的土坨子,用大炮也未必轟得塌。

    就算強攻上去又立足不穩,城內還可以通過土堤甬道撤退或增援。所以,不如另想它法,假以時日慢慢拔除掉其中一兩個三角堡,再強攻江陰西城牆。

    與此同時,我軍既然已經徹底四面圍城,而且兵力遠遠多於守軍,便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一起展開策應攻勢。分攤明軍守軍注意力,消耗守軍,萬一其中某處有破綻,搶先登城了,也是一件意外之喜。”

    張存仁的對策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調整城西主攻戰場的方略,另一部分則是在南北兩側開闢第二戰場。

    因爲他還沒說主戰場如何調整,多鐸也聽不出問題,便只針對第二戰場部分,問了幾點擔憂:

    “城南城北也要同時發起攻城,怕是不好展開吧,那閻應元,倒是確實沒有在江陰城的南北兩側,也修那種噁心的三角堡炮臺,可那多半也是因爲當地地形崎嶇,夯土運石費力,他一時沒那麼多工力。

    既然地形崎嶇對守軍修築炮臺不利,對我軍運入重型攻城器械同樣也不利。本王已經看過了,城外道路,不是崎嶇的山地,便是低窪的已經被運河水淹了的泥濘地。

    重型的呂公車、雲梯車根本沒法推到那些方向的城牆外,紅夷大炮也難以建立距離城牆足夠遠、足夠安全、射界也好的陣地。如若直接在城外狹窄的平地架炮,怕是還不夠城頭炮兵反擊炸的!

    你讓本王在南北發動攻勢,難道要用飛梯、輕型雲梯、壕橋車、撞木和掘城木驢就指望破牆?”

    對於這個困難,張存仁也沒法否認,只是大大方方表示確實沒辦法,但清軍也沒得選擇。

    閻應元之所以在這些地方沒修三角堡,自然是確實有困難,也知道清軍要從這些山地進攻很難,利弊對於雙方都是正等的。

    如果他們學過三十年前曰本人的歷史,也會知道,真田幸村只在大阪南修了真田丸,另外三面都沒修,就是因爲另外三面不好攻。

    能躲開守軍防守重點的位置,肯定是本身有先天缺陷的。

    多鐸權衡再三,發現自己也沒得選,就準了這條安排。南北方向的清軍,被自廢了一部分武功,禁掉了一些部署困難的重型裝備,也就認了。

    然後,他又把關注挪回張存仁說的“用別的辦法,慢慢拔除城西那幾個前出的三角堡”上,想問問具體有什麼辦法。

    張存仁顯然也是提前想過了,指着遠方的地形一邊解說:“王爺,這些三角堡都是實心夯土的,轟不塌,只有想辦法把地基挖空了,讓其自行塌陷。

    自古地道攻城,最怕的就是被守軍提前發現,然後在城牆內側遍挖長塹,截斷地道的出口。但我們這次只是追求挖到這些三角堡底部即可,先用大量木柱子撐住,多挖空一些高度,然後再燒斷木柱子,甚至可以下點本錢最後多埋點火藥。

    最後地基塌陷,這些三角堡也就沉下去了,只要沉幾尺,甚至一丈,確保其頂部炮臺被毀,暫時無法修復,我軍就能趁機壓上,對後面的城牆展開總攻。

    而這種地道塌陷攻城法,因爲一開始就沒指望挖到城牆內側,只是重點製造塌陷,自然也不擔心城內守軍挖深塹斷出口了。只是費時比較久,這才需要南北兩側進攻,多管齊下,爭取讓守軍亂中出錯,哪邊先得手都好。”

    多鐸眼珠子一轉,承認張存仁確實是有想法,地道攻城的一個最大短板,確實在這種環境下被繞過去了。

    不過,多鐸也是知兵的,他也知道地道攻城的短板遠不止這一個,還有一個第二大的、也非常重要的短板,便是地道很怕地下水。

    多鐸閉上眼睛思索了一會兒,這才忽然睜開:“你想過沒有,我們久在河北、遼東,河北土地鬆軟乾燥,自古河北軍便擅長穴地,《三國演義》上曹操袁紹公孫瓚就都會。

    但江南泥濘多水,尤其江陰周邊剛剛被閻應元掘了運河淹地,但凡往下挖幾尺,你能確保不會有大量的水滲過來?”

    “這……”張存仁微微抽了一口冷氣,意識到這個問題確實嚴重,一番權衡後,他只能調整細節:

    “那隻能挖淺一點,同時挖短一點,只在這些三角堡外側一兩百步就開挖,確保兩百步內就能挖到三角堡底下。而且我們這種挖地道不比尋常滲透到城內的地道、需要遮遮掩掩,我們可以明着挖,地道口用挖出來的土堆形成掩體,保護洞口即可。

    如此短距離,縱然滲水,大不了安排士卒弄點石頭儘量堵漏大的滲水點,再往外以水缸挑擔排水便是了,我們有數萬大軍,還沒有人力排水麼?”

    多鐸又思索了一番,覺得確實可行,因爲他們的地道,是不用考慮保密問題的,公然明着挖,可以節約很多距離。

    那麼最後剩下的問題,也就是時間了。這項工程,會拖延攻城方好多日子,估計至少是十天。這十天,正面只能跟明軍對射,得指望南北兩翼找機會。

    “罷了,便依此議,再搏一把!”

    ……

    清軍正式定好了新的總攻方略後,當然一刻不敢耽擱,立刻重新組織起了強勁的攻勢。

    城西挖地道破外圍三角堡需要時間,清軍的主要戰兵便蟻集南北,尤其以城北爲主。短短几天內,清軍集結起大量飛梯、十幾架輕型雲梯,還有數十輛壕橋車和掘城木驢,讓重甲兵先登,發起強攻。

    所謂的“輕型雲梯”,具體的標準,便是看這些器械能否通過崎嶇泥濘的地區,轉移部署到城北,凡是沒法人推馬拉翻越崎嶇,或是陷入泥坑就推不出來的過於沉重設備,都只能棄用,一切尺寸噸位上限,以“陷入泥坑能推出來”爲限。這毫無疑問也制約了清軍的發揮。

    同樣的道理,清軍沒法在北線部署重型紅夷大炮,在支援炮火方面,就只能選用那些三五百斤的佛郎機,這種小炮就算運輸途中陷入泥坑也能靠人力拖出來。

    重炮不足的情況下,清軍只能以傳統的海量弓箭手持藤盾、還有臨時搭建的厚木板陣屋,上前放箭掩護登城,一時城頭箭如雨注。

    而火槍本來在清軍中就不受重視,此刻又要節約火藥給大炮和挖地道埋火藥爆破讓路,僅有的火槍大多被清軍封存不用,就靠箭矢和炮的高低搭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