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醉挽綾 >第186章 逼婚(1)
    獎勵軍功,凡是有軍功的,均可以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的獎賞。殺得敵人甲士一人,並取得其首級的賜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庶子一人,可當五十石俸祿的官。制定了軍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稱謀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種種特權、減刑、服飾、墳墓。嚴格禁止私鬥,違犯的各以輕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勵人們爲國家作戰,併產生了大批的自耕農和地主,形成了“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局面。

    3重本抑末,獎勵耕織

    當時把農業稱爲本業,是國富兵強的基礎,而把商業和手工業稱爲“末業”。商鞅對努力經營農業的免除賦役,而對從事商業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稅的,沒收爲官奴婢。這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好處。爲了增加稅收,鼓勵一家一戶的生產,規定家中有兩個成年男子結婚後必須分家,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否則,多交納賦稅。在客觀上促使了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爲封建經濟的重要特徵。一家一戶成爲生產經營單位,分家析產,使階級經常在變動當中。

    4推行縣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縣一級行政機構,但不普遍。商鞅變法普遍推行縣制,萬戶以上縣設令,不滿萬戶的設長,俸祿由三萬石到一千石不等,在縣令、長以下設丞等,官吏領取國家俸祿,國君有權任免。這一套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成爲中國郡縣制國家機器的雛形。

    5頒佈法律,實行連坐。

    6徒木爲信,申明法令。

    7遷都咸陽。

    8改革賦稅制度。

    9革除戎狄風俗。

    申不害

    魏惠王稱霸之時,韓國國力尚弱,臣子申不害勸說君主韓昭侯依附魏國,承認魏國霸權,同時對內以法治國,實行進一步改革。[30]

    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爲相,在韓國實行變法。

    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覈臣下的方法。他認爲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再根據瞭解到的情況進行提拔和清除。“術”的提出,對於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第一步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又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並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30]

    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31]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戰

    國時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爲的國君,他爲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爲飾的武冠,金鉤爲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爲此,他力排衆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爲“戰國七雄”之一。[32]

    軍事

    由於戰爭頻繁,各國都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士兵來源於募兵或徵兵。當時所說的“練卒”或“練士”,當是招募而來,並經過相當訓練、具有較好裝備的常備軍。但遇大戰時,也隨時徵發適齡男子服兵役。如秦趙長平之戰,秦昭王親赴河內,下令民身高七尺到六十三歲的男子都要開赴上黨。各國爲了激勵士兵奮勇作戰,採用不同的獎賞辦法,如齊國的技擊之士,得敵首者可拿到賞金;魏國的武卒,其家屬可以免役。秦國除用獎賞外,還用嚴刑相脅,這也是秦軍戰鬥力很強的原因之一。

    戰國武士

    戰國時王權很集中,故君主都把兵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裏,如軍隊的將帥都由君主任命。戰國早期,軍將常由相邦充任,以後則由其他高官爲之。將帥非常設官,戰事結束後即罷。在調動軍隊時,君主用虎符爲信物。虎符爲銅質、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王所,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經過合符,軍將才能聽命而動。根據秦國“新郪符”的銘文,地方發兵超過五十人,就必須有王符。可見君主對軍隊的控制相當嚴格。

    經濟

    農業發展

    鐵製工具進一步推廣

    各地大量鐵器出土,表明其廣泛性。方法有所提高,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條件。生產工具方面所出現的革命性變革,主要是鐵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春秋末年已經有了鐵器,但不普及。進入戰國後,無論農業還是手工業,都已離不開鐵工具。在《孟子》書裏已提到鐵耕。《管子》則以爲:農夫必須有鐵製的耒、耜、銚,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他們就不能成其事。據所知,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遼寧、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過戰國鐵工具,可見當時使用鐵器的區域異常廣闊。而且鐵工具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如有鋤、臿、鐮、銍等農具,也有斧、鑄、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一種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樣的差異。在青銅器時代,銅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製成的工具並存。到戰國時,不僅木、石工具漸漸消失,就是青銅工具也日益減少。銳利而堅固的鐵工具大量地使用於農業和手工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鐵農具

    畜力耕田得以推廣

    除了牛耕外,還有馬耕,地區更爲廣泛。

    耕作技術有進步

    識別土壤,施肥技術,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糧食作物種類與分佈

    由於各國土壤、氣候等不同而種植不同的莊稼,糧食作物品種也有所不同。

    糧食產量提高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