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詭三國 >第2493章死不起
    <!--go-->在江東遇到了各種問題的時候,在關中之處,正在展開的青龍寺大論,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基本上就是屬於文學和思想上的碰撞了。

    這也是斐潛舉辦青龍寺大論的本意。

    唯有思想上的碰撞,才能產生出文明的花火。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先產生了巨大的思想碰撞的,並非是六經,而是孝經。

    孝經據稱是孔子的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當然,孔老夫子已經離開塵世很多年頭了,這老爺子當年講過一些什麼話,嗯,也確實只有其徒子徒孫可以摸着良心表示孔老夫子確實這麼說過。

    大漢當下所傳孝經,本來是河間人顏芝所藏,由其子顏貞獻出。看這個姓氏,也就知道是那個傳人的後代了。

    後來這個孝經經過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等人共同認證,蓋上了名戳,表示此經所傳,和他們家裏面的孝經的經文皆同,算是爲這個孝經定論了,就是差不多相識後世鑑寶磚家那樣寫了證書。

    這便是今文孝經,合計一十八章。

    但是有意思的是,過了幾年,大漢鼎鼎有名的拆遷戶,魯恭王扒拉了孔子老宅嗯,這說明強拆其實也是有華夏傳統的,然後在壞壁之中發現了現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凡數十篇,孔安國悉得其書。而這個扒拉出來的孝經之中,竟然是二十二章

    噫?!

    之前不是有磚家蓋章簽名,認證有效,說是大家都是原版,大家皆同是一十八章的孝經麼?

    難不成這磚家

    然後就有磚家鼓着紅腫的臉出來了,宣稱說:這個那個都一樣,都一樣哈哈哈,呵呵呵,告辭,告辭

    反正不管信不信,都是這樣了。

    所幸的是,今文孝經和強拆孝經,呃,是和古文孝經相差其實也就之差了一章,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其他的章節則是略有合併和字體變化。

    這種差異其實問題不大,因爲春秋戰國之時,有些文字到了秦漢的時候會有一些演化和轉變,比如亡和無,疾和病,還有女和汝等等,言語習慣還有時代變化的因素產生的差異,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並不能因此就說明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之中究竟那個字纔是原裝貨,那些是後封的,只要三碼,嗯,四碼合一,沒有保修過,也就算了。

    只不過唯獨少了一章!

    閨門章。

    當然,具體是那些包括孔子門徒子弟記漏了,還是當時的磚家合計的時候,覺得孔老人家不至於盯着旁人的閨門不放,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身份,就特意避諱,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個事情麼,後世的儒學研究者也有論調,表示大概就是因爲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所以將閨門章給刪除了。

    要不然這臉皮上不好看啊

    而在青龍寺當下爭論的,並不是古今孝經之間的差別,而是對於孝經的延伸、註解和闡釋,畢竟當下是正解大論。

    這些延伸、註解和闡釋之中,最爲突出的矛盾,則是關於喪葬方面。

    有一些人認爲喪葬,特別是厚葬的風俗,處於華夏的主流地位,是因爲儒家強調孝的原因,尤其是在兩漢之時,厚葬之風尤盛,就將這個風俗完全歸於儒家的孝,但是實際上麼

    關於孝這個觀念的產生,若是論其誕生的確切時間,較爲普遍的看法是在周代,但孝的基本含義明確轉爲善事父母則是戰國及其以後的事情,是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才把善事父母最終成爲孝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內容。

    然後從善事父母變成了,或是等同於厚葬之風,這個麼,就有意思了。

    厚葬之風,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初見端倪,春秋戰國之前,孔老夫子還沒有對着門徒嘰嘰咕咕的時候,就已經是有大批的人進行厚葬了。究其原因,未必是這些人超前感應了在孝經當中所提及的善事父母,而是因爲那時的人相信靈魂不滅。

    求長生,求復生,死爲不滅,靈魂永存。

    這纔是厚葬出現的主要原因。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認爲先祖死後靈魂不滅,仍能禍害或保護子孫,干預人事。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喪葬習俗中就自然出現了厚葬現象。

    既然是認爲人死後靈魂有知,活着的人便不惜重金厚葬死者,去換得自己心靈上的安危,相信自己在死後也能富足與安寧。生者無愧,死者欣慰。在這種觀念和心理的影響下,厚葬便成爲當時社會的一種習尚,並久盛不衰。

    厚葬起初之時只是陪葬。

    也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將原本生前最爲喜歡的,最爲珍貴的物品,和死者一同埋葬,寄託哀思,也爲了在心中相信死者依舊可以在地下繼續擁有其珍愛的器物,或是人和動物,這習俗和父母其實起初沒有多少關聯。

    因爲在早期的墓葬之中,就有年幼的孩子身邊也封存陪葬了大量器物的。難不成這孩子也是因爲有孩子爲了善事父母才厚葬的?

    此乃本末倒置是也!管寧侃侃而談,環顧於衆人之間,神色之中透着一種不容分說的確定之色,孝與不孝,絕非厚葬父母與否而定!

    若人子平日不行孝道,唯父母死後設祭嚎哭,典禮十里,重金殯殮,便可謂盡孝乎?

    生而不得養,死後方以臧,可謂君子乎?

    孝重於心,而非其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守孝之禮,乃寄哀思,然有釣名之輩,以慘絕之舉,侵削之行,摧殘自身,以示孝道,此等極端守孝之風,未免有些過爲已甚!

    更何況,昔日孝文之時,臨邯鄲道意慘悽悲懷,顧謂羣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爲槨,用紵絮斫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唯有釋之前進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郄;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孝文遂稱善,終薄葬於霸。

    如今且看,長安各陵皆有盜!

    赤眉等衆數十萬人入關,燒長安宮室市裏,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爲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得全!

    厚葬非爲孝,沽名釣譽乎?又引賊盜侵擾,至先靈於九泉亦難安眠!此等便可稱之爲孝?其可怪也歟!

    既治孝經,當求正解!

    至今日起,正孔先賢本意,孝於平日,乃重敬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