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詭三國 >第2596章斐潛的取經
    就像是農民相信皇宮裏面的皇帝老兒是拿着金鋤頭耕田,皇后娘娘是拿着銀掃把打掃庭院一樣,佛教那些編撰故事的高僧,他們或許覺得他們推行了『十善法』,那別的國家,比如大唐、尼泊爾什麼的,用的也一定是『十善法』。

    至於爲什麼講吐蕃王的故事,那是因爲傳教過程當中,爲了吸引更多的百姓聆聽,有什麼比大人物的『風流韻事』更吸引人的?

    可惜,中原從始至終都是土地爲主的大地主社會,掌控話語權的是士族集團,從來都不是宗教集團,就算是李世民是個智能低下的皇帝,也不可能問出連續兩個有關佛教的問題,而且還將佛教問題擺在前面……

    因此,傳教士重要不重要?或者說,靠譜一些的傳道士,不至於搞出這種不知道是抹黑還是添彩的事情的傳道士,重不重要?

    要是傳道士派遣得不好,說不得什麼時候斐潛在若干年後,就像是松贊干布的傳聞一樣,突然頭上就多了一頂綠幽幽的帽子,然後就變得跟唐王李世民一樣的提那種白癡的問題。

    斐潛覺得,如果大漢當下,有像是後世某些工具,某些媒體,某些平臺一樣方便的進行文化滲透,那麼想要推廣華夏文化一定沒有那麼麻煩。

    佔領一個地方,然後再推行教化,實行華夏文明的傳播,與沒有實質性的佔領,先用文化進行滲透和影響,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做法也完全不同。

    前一種,在南匈奴和西羌身上可以得到有效的運用,而後一種,是在對付大漢當下無法直接佔領的區域……

    就比如雪區。

    唐代不是打不過吐蕃,而是難以佔領,並且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所以才採用和親政策。畢竟唐代的和親,很多時候是在唐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或許其中也有一些文化滲透的味道,也深遠影響了吐蕃等地域,但很可惜的是這種文化的滲透,並沒有形成能傳承的策略,以至於到了後期味道就變了。

    玄武門之變,看起來像是兄弟相爭,實際上並不是。就像是李治搞武媚娘,看起來像是好色之徒的昏庸之舉,但是實際上也不是。

    政治啊……

    荀攸似乎察覺到了斐潛的走神,便是停了下來。

    斐潛雖然在走神,但是對於外界的感應還是有的,聽到聲音安靜了下來,便是反應過來,笑了笑,說自己剛纔想了些事情,向荀攸及衆人道了個歉。

    荀攸和衆人皆拱手回禮,口稱不敢。

    『說到哪裏了?』斐潛問道。

    荀攸說道:『臣正在介紹雪區之民生……』

    斐潛點了點頭,然後轉頭看向了衆人。

    『起初看到雪區之內的這些政令法規,還有其敘述的這些……』斐潛在行文上點了點,『多少有些覺得此等地域,不過爾爾……不知道諸位可否有這樣的感覺?』

    雪區的經濟不好。而且那邊耕作的土地,收成也很差,和長安之地的高畝產一比,簡直就是天上地下的感覺。

    這是很顯然的事情。

    斐潛從衆人臉上一一看過去,有人點頭,有人沉思。

    這是一次擴大的會議,但是能有發言權的人不多。

    斐潛也沒打算給所有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那樣反倒是會導致事情更加的複雜。擴大,是爲了簡便的讓更多的人知曉某件事情,但是主持和核心,還是應該牢牢的抓在手中。

    斐潛此言一出,頓時就說中了不少人的心中。

    並非只有在辮子朝纔有什麼『天朝上國』的想法,實際上在其他時段,也一樣大有這樣的人存在着。

    自卑和自大是背靠背的兩兄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在知道斐潛召集衆人,僅僅是爲了所謂雪區裏面的『取經者』的時候,除了類似於龐統司馬懿諸葛瑾等一流,或是準一流的謀士之外,其他很多人都是來混經驗的,準備點卯之後領個加三的經驗值就走,根本就沒有將多少心思放在荀攸所說的事情上。

    不就是個取經人麼?

    之前還被張將軍暴揍了一頓,據說還打死了那誰誰誰?不是幾近於滅國了麼,還有什麼好說的?只不過是因爲斐潛是驃騎大將軍,是大老闆要開會,所以這些人才不得不來。

    上班人麼,打卡摸魚纔是王道。

    新年纔過去沒多久,衆人還沉浸在放假的歡慶裏面還無法自拔,可以理解,但是總不能一直這樣罷?

    所以,這一次的擴大會議,多少也有一些讓衆人都提起精神來幹活了的意思。

    當然在這一次的取經人事件之中,斐潛也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值得去試一試。

    至於能將命運這個車軲轆推動到什麼程度,也要看衆人能夠接受,或者說是配合到什麼程度了。

    斐潛擡頭看向了衆人,說道:『諸位,這裏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了……爲什麼這些人要前來長安取經?都這麼窮,這麼亂了,這經,真有大用?』

    衆人聞言不由得一愣,爲什麼?難道不是因爲長安是五方上帝教派的發源地麼?

    然後龐統迅速的反應了過來,皺眉說道:『主公之意,莫非是因爲雪區之內……因民苦痛,嗯,或是說,部落……相爭?那麼說來,這取經人求經之舉,未必純正了……』

    斐潛點了點頭,在荀攸所上報的行文上面關於雪區民生內容上點了兩下,『這些求經人,亦爲求變者。』

    『求變者?』衆人或是重複,或是思索。

    吐蕃,是雪區在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爲是吐蕃實際的立國者,但是就像是大漠裏面那些單于,並不是在某個時間點咣噹一聲便是立國了一樣,其實在雪區之中,必然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

    推動這個過程的,不是松贊干布。

    而是生產力。

    就像是後世的一句話,是歷史選擇了什麼,而不是什麼人選擇了歷史,即便是沒有松贊干布,或許就有松贊溼布來完成這件事情。

    松贊干布在吐蕃聚集的過程中的作用更像是催化劑。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斐潛繼續說道,『據我們所知,和這些取經之人描述,這雪區麼……是不是和我們上古之時有些相似?廣袤的土地,零散的部落……然後現在,看看,有了約定的制度,有部落之間的戰爭……有人開始稱自己爲某某王,有人開始想要統一雪區……是不是很相似?而在這些行爲,或是現象的背後,是什麼?』

    『是農業,是工業,是民生,是軍事,是所有的一切的發展,推動着這些人在改變。』斐潛繼續說道,『人有了富餘,纔會想着走動和交流,纔有商品販賣,也纔會產生了相應的爭鬥……誰都有私心,那麼聽誰的?法律誕生了……諸如此類。從這些取經人的描述之中,我估計雪區之內,應該正處於這個過度的時期,有點像是我們的春秋戰國……』

    斐潛這麼一說,衆人便是紛紛點頭。

    這很好理解。

    在我國隋唐之前,人們對寒冷的青藏高原上的政治情況並不十分了解,這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造成的,也和當時青藏地區沒有形成較爲強大的統一政權有關。從公元6世紀開始,位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東部的雅隆部逐漸強大起來,勢力擴大到拉薩河流域。到了7世紀初,松贊干布繼位後,先用以武力征服了周圍的各個部落,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這整個的過程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也比不上前秦統一六國的波瀾壯闊,但是很明顯的是統一之後的吐蕃便是在松贊干布帶領下開始四面擴張,向南讓尼泊爾俯首稱臣,松贊干布娶了尼泊爾的公主,向東則是侵入了唐朝。

    在第一次和親的要求被唐朝拒絕後,松贊干布發兵攻打唐朝,兩國在松潘地區鏖戰多時,互有勝負。唐朝知道了難以快速的擊潰吐蕃之後,最終答應了和親的要求,這纔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我們華夏,是先行者……』斐潛微笑着,聲音當中卻有着一種歷史的厚重,『看看,現在我們不過是先跑了幾步,而後面,有這些人在追趕……如果說我們自己停下來,會發生什麼?其實我也一直有些奇怪,這個事情,其實在周王之時就發生過了,在漢初之時也一樣發生過,爲什麼就沒記下來?或者說,沒有人去謀劃過?』

    『這就是我讓諸位都過來,並且讓公達把這個事情告訴諸位的原因。』斐潛環視一週,『前車之鑑,當爲後世之師。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做,也會成爲華夏後世的經驗。這取經人不日將到長安,而我們要怎麼做……取經人,呵呵,他們是取經人,我們……又何嘗不是?』

    『能從他人之處,得我華夏真經,方爲諸位之所長啊!』斐潛朝着衆人拱拱手,『還望諸位回去之後好好想想,三日之後,我期待能見到諸位之「真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