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唐樂聖 >第186章 各有撈錢的招
    李隆基同意了哥舒翰的建議,並且命將作監快速冶煉出一百萬枚鋼釘出來,五十萬個箭頭,箭桿,和五萬馬蹄鐵的坯子,以不同的價格,對外包工。

    也就是說,百姓可以到將作監來領這些朝廷冶煉出來的毛坯,將其按照要求,鑿成螺紋鋼釘,打磨成馬蹄鐵或者鋒利的箭頭之後,交還給匠作監。

    畢竟,鋼鐵乃管制物品,必須出自朝廷,出多少,收回多少,要做到有數。

    比如幫朝廷加工一枚螺紋鋼釘,就以可獲得一文錢的工錢,如果這個百姓一天能夠加工出四十根,那麼,他在將作監交貨的時候,就能夠賺到四十文的工錢,一天一領,一天一交。

    這個方案,能夠分攤將作監很大的工作壓力。

    另外,李隆基還讓內侍去了藍田縣,強行將他指定的九百畝田地,包括這些田地裏中間囊括的一個村莊,和裏面的宅子,全都劃歸到了李龜年的和楊三胖的名下。

    那鄭浩之所以不願意將田地讓給楊三胖,正是因爲他在這個村子裏,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別院,這座別院,以後,就是藍田縣子楊三胖的宅邸了。

    而被他隱匿到村子裏的兩百三十多戶百姓,也被內侍全部登記造冊,上了戶籍,劃到了楊三胖的食邑之中。

    回頭,等新上任的縣令給這些百姓劃分了永業田和口分田之後,他們這些人的稅收,就是楊三胖的俸祿,直接交給楊三胖就行了。

    以開元時期每戶二十畝永業田,每丁四十畝口分田,妻寡三十畝口分田來計算,兩百三十多戶百姓,至少是兩萬多畝田,因爲,男子年滿十六爲丁,女子年滿十六爲口。

    一戶百姓家裏,至少都有一丁一口,多的,可能有兩丁三四口,至少要分九十畝到兩百多畝田不等。

    而這些隱戶不用服兵役,除了種田,就是喫飯生孩子,爲主家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家裏很少有五口人以下的,所以,到時候的口分田會很多。

    此時大唐還沒有實行兩稅法,不過,李隆基上位之時,租庸調稅法已經陷於敗壞,天下戶籍久不更迭,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土地兼併嚴重。

    是以,他在解決土地兼併之前,爲了加大稅收,進行了財稅制度大改,把徵稅的大頭,傾向商業不說,還對於農民百姓,也實行了地稅和戶稅兩項徵收的新稅法。

    這就是後來唐德宗推行的兩稅法的基礎,只是目前它還是個漏洞百出的雛形。

    所謂地稅,就是種多少地,交多少稅,官府不問原來戶籍,只按現居地點定籍,按田畝數量收稅,大致是唐初定下的四十稅一沒有改變。

    之前官府並不是年年清查田畝,這就導致了權貴大戶,組織人手開墾荒地,瞞報的現象嚴重,也導致了李隆基封出一塊儲備用地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塊地,實際上人家已經種了很多年,而且,並沒有給朝廷交過稅。

    而戶稅,則是按照上中下戶定級之後,按照丁口數量,繳納固定的稅收,大致每丁每年兩石糧食,還有一些絲,麻,布之類的。

    這兩百幾十戶,近一千五百口人,每年繳納的戶稅,差不多就有兩千石米,和三千多斤麻,以及一百匹以上的絹布。

    再加上地稅,兩萬畝的四十分之一,差不多是五百多畝地的產出。

    雖然這個時期農民種田是種一半,休一半,並不是將名下所有土地種滿,但納稅是以全部土地來計算的,以平均每畝一石半來算,五百畝,就又是七八百石糧食。

    另外,還有每年二十天的勞役,差不多能幫他把八百畝永業田全部打理完,這裏,又將產出一千二百石以上的糧食。

    除去那些麻或則布之類的,光是糧食,差不多就有五千石,市值七八百貫,相當於一個二品郡公的收入,比李龜年那點可憐兮兮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