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洪荒之穿越諸天萬界 >第109章 打劫
    朱棣在明朝的地位很高,因爲他奠定了明朝數百年的基業

    奪了侄子的皇位,朱棣做了兩件事

    一來就是削藩,只是朱棣的削藩比他的侄子小朱溫柔多了

    他對那些兄弟講,你們握有兵權我不放心,你們也提心吊膽害怕我害你們

    這樣好了,你們把兵權叫出來,封地換到內地,俸祿、隨從、待遇也照舊,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

    藩王們也知道交出兵權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是因爲小朱咄咄逼人不給他們活路,大家早就把兵權交出去了

    削藩很快完成

    第二就是下西洋了

    據說小朱跑到海外去了,朱棣擔心他給自己搗亂,於是派鄭和去西洋尋找

    鄭和去了七次也沒有找到小朱,不過商路意外打通了,大量商品隨着商路出口到海外,換取了大量金錢,充實了國庫

    朱棣爲什麼能五次征討大漠,打的蒙古人落荒而逃還沒有損害經濟,就是因爲下西洋帶來的利潤支持

    朱棣在金陵呆了很長時間,不過呆着呆着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再呆下去大明的江山就不保了

    這不是杞人憂天,實在是金陵這裏太舒適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太對了

    自己的侄子有這麼大的優勢爲什麼還輸給自己,就是因爲他實在金陵長大的,受到這裏氣氛的薰陶以至於他重學問而輕實踐,重文而輕武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個人學問大不大

    大

    特別是方孝孺其學問在南方首屈一指

    但是治國還是不提了一羣糊塗蛋

    自己在的時候沒事,自己的孩子應該也沒事,但是自己的孫子呢,重孫子呢

    他們出生在金陵,長在金陵,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他們會對北方看中嗎

    蒙古人入侵怎麼辦,北方佈置的重兵一旦有二心怎麼辦

    到時候怎麼解決那什麼抵擋

    南方無百年王朝這句話可不是順便說說,而是經過上千年的實踐得出的結論

    沒辦法,南方多才子,北方多好漢

    南方的精兵訓練成才需要三年,而北方只需要一年

    從北往南統一的王朝不知道有多少個,但是由南往北統一的只有父親一個

    這還是因爲明朝得國正,受到北方漢民強烈支持的原因

    想到這朱棣知道自己需要遷都,必須趁自己活着的時候遷都,要不然等到太子即位那就想遷都牽不走了

    可以說正是朱棣的遷都北平給明朝帶來了二百年的國運,雖然有很多反對者說

    由於遷都北平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爲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平集中,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

    明宣宗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後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肇因。

    但是不遷都,這些就不會出現了嗎

    冷兵器時代草原民族一直是漢民族的敵人,如果他們沒有進入幽州十六州,沒有進入雍州那麼他們對漢民族的影響都是小兒科

    但是一旦他們在這兩個地方站穩了腳跟,那麼對漢民族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晉朝變成東晉,北宋變成南宋以及滿清入關不都是因爲幽州失守的原因嗎

    明朝好不容易收回幽州十六州,如果不加派重兵,那麼這裏能守住嗎

    如果朱棣不遷都,那麼當馬上皇帝這一代去世以後,生於江南長於江南的明朝皇帝,沒了切膚之痛,會下大力氣鞏固北方的邊防嗎

    不會完全不會

    可以說如果不遷都,那麼三十年之內明朝的東北就會失去,五十年之內,草原民族就會跨過長城,馳騁黃河以北

    一百年就有可能度過長江打到金陵

    而只要遷都,即使最後北平守不住了,也可以退回江南像南宋那樣維持半壁江山

    再給子孫留了後路的時候,朱棣爲了國家的穩定,長治久安,制定了均衡之策

    因爲出身高貴,朱棣沒有父親老朱那樣殘暴

    對於跟隨自己參與靖難之役的武將全部得到提拔,成爲朝中的勳貴,由他們掌管五軍都督府控制軍權和文官抗衡

    然後皇帝利用太監在後面做裁判維持均衡

    只是朱棣沒想到後代不爭氣,在他死後僅僅二十年,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皇帝的軍隊竟然在長城之內,九邊重鎮還沒失守的情況下,離北京不到100裏的地方被圍殲

    這讓人難以相信

    而最讓人奇怪的是,士兵都跑回來一大半,那些勳貴將領竟然死亡九成以上,連皇帝都沒跑出來

    這完全不符合戰爭邏輯,戰爭往往都是士兵死的多,將領死的少,除非全軍覆沒,因爲將領都有親兵保護還都騎着馬,四條腿跑的絕對比兩條腿的士兵快

    可以說在戰場之外絕對有一隻神祕的力量在獵殺這些將領,他們不希望這麼多勳貴跑出來

    能這樣做的人只有文官集團,而幕後最大的黑手很可能就是于謙

    雖然于謙很廉潔但他是文臣只要是文臣和勳貴就是天然的對立

    另外只要是現代人都知道,一個能做到任兵部左侍郎的人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簡單正直的人在那樣的官場裏絕對混不開

    不光清朝的史書不能相信,就是明朝的史書也不能相信,因爲史官不在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由文官擔任了。

    不說別的就好像朱厚照親自指揮打的應州大捷

    在武宗實錄有詳細的記載,當時雙方共約十萬人蔘戰,除去預備部隊和後勤人員,當天直接參戰的應該不少於六萬人

    六萬人是什麼數字,換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個師的人馬。試想這麼多人擠在一起近距離肉搏,而且一直從清晨打到下午,蒙古軍怎麼可能只有十六人陣亡呢

    而以草原民族的特性,已經出動幾萬人來搶劫了,沒有搶到東西,只死了十六個人就撤退這怎麼都不符合邏輯

    只能說朱厚照被文官給黑了,而黑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朱厚照想打破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文官壟斷朝堂的趨勢,用宦官和軍中弟子來替代,妄想架空朝廷中的士大夫

    只不過他失敗了,因爲一場落水而一命嗚呼

    本章完

    天津https:.tetb.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