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洪荒之穿越諸天萬界 >第110章 誰打劫誰
    于謙是不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不知道,但是把“bei京保衛戰”說成挽救了大明就完全是臉上貼金了。

    只要看看當時的局勢就知道,也先根本沒有能力攻打大明的京城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北宋的首都保衛戰來對比

    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制度,其軍隊分禁軍和廂軍,這其中禁軍在京城,而廂軍在地方,他們的主要責任不是作戰,他們是雜役軍,職責是“供百役”,如壯城軍用於修築城池,可以說戰鬥力很差,沒什麼用

    在北宋末年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是西軍,也就是在陝西和西夏常年打仗的幾十萬軍隊

    可惜這隻軍隊一半損失在攻遼戰役上了

    另一半“京城保衛戰”跑來支援正是靠着這隻軍隊,北宋打贏了第一次“京城保衛戰”

    當時他們面對的對手是滅亡了大遼的十幾萬金兵,那個時期金兵的戰鬥力不低於後來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

    連弱宋都把都城守住了,更別是明朝了,這個時候明朝可是最鼎盛時期,全國兵力不下百萬

    至於對手是也先,跑到京城的只有幾萬人,戰鬥力遠遠弱於當年金兵

    而大明的兵力,首先是跑回來的十幾萬人,這些人雖然沒有鬥志,但是守城總是可以的

    第二就是來自全國的援軍

    明朝最精銳的軍隊除了京城的三大營,就是九邊大軍

    這個時候的九邊大軍除了大同鎮有一些損傷,但其餘各鎮兵力未損,再加上山東、河南等地的軍隊,大明聚集幾十萬大軍小意思

    另外蒙古大軍長於野戰,對攻城根本不擅長,呆在京城下不動的話,被明軍合圍是肯定的。

    那個時候的明軍可不怕和蒙古人野戰,不像崇禎時期,面對八旗軍隊,明軍除了守城竟然沒有敢野戰的

    這麼說吧,也先沒想到能俘虜皇帝,他就是來佔便宜的,既然抓了皇帝肯定要來京城轉轉,要好處,至於把京城打下來根本沒考慮

    因爲打下來也守不住

    至於打下首都明朝就亡了,那你實在是想多了

    漢朝甘泉宮都被匈奴燒了,美國打加拿大結果被英軍反撲連白宮都被燒了最後不都沒事

    只要九邊在,遼東在,連糧食都需要江南支持的首都其實作用沒有多大

    面對于謙的嚴詞拒絕,也先也不在意,直接把軍隊分散打草谷,京城周圍這麼富,那些莊園防禦力可比不上京城,趁着各地援軍還沒來,能搶多少搶多少

    晚了被明軍一合圍,想跑也跑不掉了

    對於明英宗這位俘虜,也先也是禮遇有加,因爲他知道根本滅不了大明,這和北宋的兩位皇帝遭受的恥辱完全不一樣

    至於于謙,他也知道京城保衛戰肯定勝利,在監視也先軍隊的同時,對軍權進行了致命的改革

    因爲他的志向就是“以文統武”

    于謙在原來的“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中挑選了十萬的精壯士兵,分五營團操,並把它叫做“團營法”。

    隨後有吧團營的士兵數量增加到十五萬人,分編爲十營

    每營一萬五千人,每一營任命一個都督,每營的都督下面設置三個督指揮,每個督指揮統領五千人,督指揮下面又設五個把總,各統領一千人,把總之下又設指揮兩人,各統領五百人,指揮之下又設管隊官兩人,各統領五十人。

    嚴格起來說這樣的改革沒什麼不好,他讓明朝的軍隊系統得到了全新的改變,讓各級分工明確,等級嚴格,不至於在將帥傳達命令時出現錯亂,在交戰時,每個部門跟着自己的頭目就行。

    但是于謙竟然自己直接擔任大都督,開始了明朝文人領軍的傳統

    同時大量提拔文人擔任軍中的位置,直接把五軍都督府拋開由兵部管軍隊的考覈升遷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因爲培訓方法不同,將門一滅就會失了傳承

    而文人,後面排隊等着做官的有成千上萬,別說土木堡之變死的幾十人,就是死了幾百人,後面文人只會說謝天謝地,終於死了,位置空出來了。

    把五軍都督府,搞成一個空架子,于謙還不罷休,他又創立了臭名昭著的巡撫領兵制度,併成爲國家的所謂“祖制”

    也就是說把地方上打仗,怎麼打仗的權利都交給了巡撫,總兵反而沒權了

    如果用21世紀比喻的話,就是打仗由高官,省高官負責指揮,軍區司令員只有聽命令的權利

    可以說從根本上杜絕了武將上進的道路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人們不再關心武備,幾十年後,連武官自己都嫌自身及不上那些朝上讀書人出身的大臣,一個三品的指揮使,見了七品的翰林編修,居然都是大氣不敢出

    因爲領兵的文官都是考科舉出來的,而明朝考的是八股文,全靠死記硬背,很多明代文官別說軍事能力了,他們甚至連行政能力都不足,以至於底層吏治被胥吏把持

    這種人治理地方被人架空到還好說,帶兵打仗純粹的找死。

    當然這種弊端一開始沒有顯現出來

    因爲除了邊關有些戰事,內地還是很平靜的,也就是對付一些造反的農民,根本不用巡撫出馬下面就搞定了

    即使是禍亂東南的倭寇,因爲沒有形成規模危害不是很大,最後在戚繼光等武將主持下也剿滅了

    加上兵權在文官手裏大家也放心不用擔心造反什麼的

    於是大明平穩中度過了一百多年

    但是等到滿清崛起開始禍亂東北的時候這種政策的弊端徹底顯露出來了

    大明是一敗再敗,連遼陽這樣的大城都失去了,可謂丟盡了顏面

    文官和武將最大的不同,就是筆桿子在他們手裏,我們打不了勝仗但可以吹

    當然了敗仗是不能吹,大家還要臉,但是小勝可以變成大勝

    一場斬首上百,在以前的朝代連記載都不記載的小規模戰鬥在文人的筆下竟然成了大捷

    矮個子裏拔將軍,於是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這三位有一定軍事才能的文官被吹成了明末有名的抗清名將

    以至於金大師在袁崇煥評傳中,都提到了他們,說明末天子的命運不壞,作八股文考中進士的文人當中竟然呈現了三個軍事專家,是最有能力援救明代命運的三個人

    惋惜的是,這三人中明代天子罷斥了一個,殺掉了別的兩個。

    可是你只要研究一下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三人經歷的戰鬥,就會發現這三位名將水分實在是太大了

    他們最大的功績就是穩定了遼東的局勢,讓岌岌可危局勢穩定下來

    期間最出名的就是吹上天的寧錦大捷,斬首二百的戰鬥說白了就是守城

    如果這點功績也算名將的話,那中國上下五千年名將實在是太多了

    坑殺敵兵上百萬的人屠白起、滅五國的王翦,一戰殲滅東胡十萬騎兵的李牧,追殺匈奴數千裏斬首數萬的霍去病、決戰中殲滅數萬匈奴主力的衛青

    七戰七捷擊敗秦軍主力的項羽,擺下十面埋伏的韓信,力挽狂瀾的岳飛,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的李靖等等人實在是太多了

    就連堅守襄陽六年最後投降的呂文煥能力也比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強多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都是科舉出身,熟悉的是四書五經,擅長的是治國安民穩定局勢,至於軍事方面的能力,抱歉,按部就班的守城他們還可以

    但一旦進攻,那瞬息萬變的戰場根本不是書呆子能掌控的

    至於被文人推崇的諸葛亮,指揮的時候扇着扇子,顯得很文雅

    但是別忘了人家讀的可不是八股文,諸葛亮從小學的是兵法,用後世的話來說,諸葛亮是從國防大學指揮系畢業的,這樣的人嚴格起來說是儒將了。

    本章完

    天津https:.tetb.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