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首輔家的長孫媳 >第699章 惶惑盡消
    明珠不擅陰謀詭計,但頭腦卻並不愚鈍,更兼剛得了易夫人和春歸的提醒,知道太子已經對陶氏生疑,雖她仍然不明太子爲何認定陶氏心懷叵測,卻也懂得如今的情形是容不得吊以輕心的,陶氏主動這一請罪,更觸及明珠心頭的警覺。

    她也不是完全不會虛以委蛇。

    “淑絹雖是阿陶的舊僕,但她的行事也不能怪責阿陶,殿下已然理斷,既然不曾責處阿陶,你又何必自責呢?你雖未察淑絹奸滑,但多得盼顧也是靠你才能入府服侍,是她撞破了淑絹的陰謀,阿鯉才能平安無事,你也算過功相抵了。”明珠安慰完又再告誡:“子嗣是大事,你現今有了身孕,更不該爲這些閒事憂懼,得好好保重身子,千萬不能有個閃失,否則連我也有了錯責。”

    “妾身就是擔心小皇孫遇險,有那起小人會在太子妃殿下面前中傷妾身……”

    “我自然信得過你,就不論你一貫品性了,單說這件事故,要真是你意圖加害阿鯉,何必指使淑絹呢?盼顧可都一直惦記着你的恩情呢,你只要利用她,我又哪裏能夠平安生下阿鯉?放心吧,殿下心裏也清明着呢,哪裏至於相信那些小人的挑唆。”

    董明珠看來是個真糊塗!陶芳林的心放下一半。

    而這晚,明珠也主動相勸太子對陶才人加以安撫。

    於是陶芳林終於爭取到當面試探的機會。

    “妾身是真不知淑絹爲何會加害……”

    “她沒那麼傻,鯉兒若真有任何閃失,莫說她會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她的父母手足也都會給她陪葬,這件事,不是陶氏你指使盼顧陷害淑絹麼?盼顧早就把實情告訴本宮了,陶氏你還在唱哪門子的大戲呢?”太子殿下劈手奪過陶芳林手裏的絹帕,聞了一聞,“嘖”的一聲兒:“帕子倒沒作假,你這眼淚還真是說下就下啊,這本事,可得羞煞不少戲子了。”

    陶芳林面無人色呆若木雞。

    “淑絹求的不過是安安生生嫁人,踏踏實實渡日,你卻偏要讓她侍寢,本宮知道你的花花肚腸,是想栽培個得力的臂膀,可陶氏,人畢竟是人,不是物件,你想讓人做棋子,也得人家心甘情願不是?”

    陶芳林又要下跪,就被太子摁住了:“你呢,頭腦不怎麼好,時運卻不差,遇着個忠心耿耿的婢女,淑絹雖然坦誠了她的心意,在本宮面前,可爲你說盡了好話,本宮也知道,你是一門心思爲本宮着想,爲了本宮,什麼事情都願意行爲。”

    陶芳林一邊心驚膽顫,又一邊忍不住度量太子的神情。

    她看到的是一雙滿溢笑意的眼睛。

    “太子妃出身比你尊貴,又爲本宮育有嫡長子,她日後必定母儀天下,本宮再一次告誡你,你不可與太子妃相爭。”

    “妾身不敢有那妄想。”

    不敢……

    太子挑一挑眉:“你有這自知之明就好,太子妃端方賢良,不會容不下你們母子,而本宮……畢竟與你共過患難,你在南京,雖然於本宮

    並無多少助益,總算還沒有添亂,而今本宮雖得儲位,但聖慈太后心目中,恐怕仍然對本宮懷有顧忌,而你呢,素來爲曹國公夫人看重,本宮可還得靠你,在聖慈太后跟前多多轉圜呢。”

    “妾身必然不遺餘力。”

    “你做好這件事,指使盼顧謗害淑絹的事便一筆勾銷,當然,這回我之所以不再追究,也是因爲你之目的並非是加害阿鯉。”

    陶芳林這才覺得脊樑上滿是汗意,囁嚅道:“妾身慚愧,都怪妾身……無故猜疑淑絹……”

    “她求的也不是榮華富貴,所以我就乾脆借這回事故放她嫁人,論起來你也不算對不住她,不過呢,你還真是多此一舉,你就算不指使盼顧,我也會找個由頭髮落了淑絹,我這般故布迷障,無非是爲了擡舉你,結果你這醋罈子,卻反而妒嫉起淑絹來。”太子探過身去:“所以才說你有時運呢,你要是太子妃,如此妒悍,禮法可就不容了。”

    陶芳林另一半心也就徹底安穩了。

    淑絹爲她所提舉,要是太子對淑絹從一開始就冷落疏遠,傷的是她的顏面,所以才表示寵重有加,直到淑絹自己犯了“過錯”,“發賣”才顯順理成章,都是淑絹福薄,而並非太子看不上她這才人。又難怪連阿丹都一改態度,接受了她的籠絡,這也是阿丹知道太子待她與衆不同的緣故。

    至於太子爲何不先對她說明……

    這也是內闈情趣,否則她怕也感受不到此時的驚喜如狂了。

    陶芳林完全沒有檢討,她因錯怪淑絹,爲了永絕後患竟然害殺淑絹生母。

    這件事沒有揭穿,就當全然不曾發生過。

    接下來,她要專心致志針對的人,就唯有顧春歸這個巨大的絆腳石了。

    而有若神助的是,太子竟然坦言需要靠她討好聖慈太后,這更有利於她不露痕跡的實施計劃。

    於是陶芳林這日,便邀了張氏來太子府敘舊。

    曾經的張七姑娘,在曹公國府可謂橫行無忌,又因聖慈太后作爲靠山,得嫁甄懷寧這麼個佳配良人,但成婚以來,卻添了不少鬱愁,說起來她跋扈的性情實不討喜,也唯有陶芳林這麼個“手帕交”。

    陶芳林這回面對張氏時,想起了她前世的下場。

    甄家因姜氏之故,滿門慘遭不幸,甄懷寧自然不會獨好,名滿京華的大才子,最終還不是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而那時連聖慈太后都被尊統帝勒殺於深宮,曹公國府早已抄家滅門,張氏靠山盡失,充爲官妓,這是明面上的懲處,但實則卻被尊統帝威脅,讓她生啖才滿週歲的親生子之肉,否則不能活命。

    張氏選擇了死。

    死前卻拼命掙扎逃脫,當百官面前痛斥尊統帝狗畜不如。

    所以陶芳林才能得知這件發生在宮城之內的慘烈事。

    她想,這大抵也是趙蘭庭最終才痛下決心,做下自取滅亡的蠢事之一原因吧。

    真可笑,像張氏這般跋扈目中無人的刁婦,死便死了,趙蘭庭竟然還爲這

    等毫無瓜葛的蠢貨打抱不平?趙太師真是瞎了眼,才讓趙蘭庭繼權家主,最終卻導致軒翥堂一門,明明可以榮華富貴,結果也一敗塗地。

    但這會兒子陶芳林卻對張氏諂媚奉承,且諄諄安慰:“不是甄家六郎獨一一個冷淡的世家子,說起來但凡心繫仕途的男子,大抵都會聽從規教,免得親長怪罪他們耽於享樂。甄六郎雖是才名在外,畢竟還未下場應試,仕進是大事,相比旁人來越發自律也是應當。七娘是好福相,我看不久便會有喜訊傳出了,只要能爲夫家開枝散葉,贏得夫家親長的愛重,哪用在意那起小人的酸言妒話?”

    這番好聽話到底取悅了張氏:“承你吉言吧,要說起福份來,我可不如你,肚子裏懷着小皇孫,待日後……陶才人的福份可是不淺呢。”

    “不瞞七娘,妾身自有身孕,可是一天安生日子都難過了。”陶芳林哀聲長嘆。

    張氏便立起了眉毛:“怎麼着?難道董妃表裏不一,竟敢妒悍不容意圖加害儲君子嗣?!”

    “七娘莫錯怪太子妃。”陶芳林連忙道:“只是太子妃而今瑣務纏身,難免力有不逮,太子府裏……總歸不能禁絕那些居心叵測的奸歹小人,前不久便發生一事,我有一僕婢,我起初以爲她是個忠心的,在吳王宮時纔有意提攜她侍奉殿下,怎知一回京,她也不知聽了誰的教唆,竟然意圖加害小皇孫,雖說殿下明察秋毫,沒有責怪妾身,或許是妾身因爲有了身孕疑神疑鬼吧,總之不能安心。”

    “我有一個萬全之計。”張氏果然中計:“莫如讓我姑祖母下令,許你去壽康宮待產,你還怕被小人算計?”

    陶芳林心願得逞,自然千恩萬謝。

    又說張氏,其實也不無自己的打算——當今太子是養於聖德太后膝下,和她的姑祖母自來便不親近,但皇上已經決意立儲,姑祖母又不能反駁。陶才人若得子,雖是庶出,可皇位繼承,自古也不無“立賢”的先例,嫡庶着實不能算作絕對,陶才人的兒子要是能夠得儲,這個孩子又是養於壽康宮的話,對於姑祖母和曹國公府當然是件益事。

    張氏便趕忙入宮向張太后諫言了。

    太子也不阻止陶芳林的行事,因爲而今他的確需要聖慈太后至少不爲敵惡,就連聖德太后也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在這節骨眼,我就擔心咱們這位張太后又被讒言遊說,利用來針對東宮,陶氏是她給你擇選的才人,陶氏的孩子和她親近,也能彌補她心頭的缺憾,就不至於輕信讒言了,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後患,不過只要六郎你拿定了主意,這些微的隱患就成不了禍殃。”

    說到底立賢還是立嫡,還得看日後的情勢如何,嫡子若實在不成大器,爲社稷國祚,說不得也只能捨棄,譬如皇長孫,但凡有一絲可取之處,王太后也不至於促成廢儲,她雖認爲,明珠的德品堪當六宮之主,不過這時也不會盲目建言太子立嫡。

    一切還言之過早。

    太子把陶氏成功塞進壽康宮待產,轉而便召來阿丹詢問:“淑絹如何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