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魏能臣 >1144.第1144章 二百一十二章耕作之事,豈是容易!
    “回稟這位大人,學府周圍的萬畝田地,都是農家學子耕種的,可惜我們學藝不精,致使莊稼今天欠收了,每畝只有四石收成!

    大司馬說過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莊稼之所以欠收,想來是我們懶惰所至,以後一定努力種好實驗田,再把技術、良種傳播天下,讓百姓們都喫飽飯!”

    農家子弟不善言辭,見到生人還有些臉紅,結結巴巴的回答着問題,而他們的手都生着老繭,衣服也四處是補丁,想來經常下地幹活的!

    另外嗎,他們的農具也很特,收割的、脫粒的、清選的、晾曬的……品種齊全,使用方便,起尋常百姓使用的,可是先進的太多了,面還都刻一個‘墨’字,想來是墨家子弟的發明吧?

    “平均畝產四石,竟然還算是欠收了,是老夫的耳朵發聾,還是學子們在說謊呢,縱然是最好的農夫、最好的田地,畝產也難超過三石呀?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咱們親手割一塊地,不一清二楚了嗎,別說畝產四石糧食,能有三石半的產量,老夫一定叩首行禮!”

    對於農家學子說的,百官們一百個不相信,種地看似簡單,其實難度極高,不是說發明幾件新農具,引進一些新的種子,糧食產量突飛猛進了!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也帶回了大量植物種子,經過漢家百姓挑選、改良、培育……最後存活下來的,也不過核桃、葡萄、石榴、芝麻、黃瓜、大蒜幾種,剩下的因爲水土不服,全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一顆種子傳播到新地方,要經過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種植,完全適應了土壤、環境、溫度……確定萬無一失了,才能大範圍的推廣,最後成爲一門糧食!

    因此,一個人穿越到古代,拿出玉米、紅薯種子,一下讓糧食產量翻十幾倍,達到畝產幾十石而後開創了太平盛世,只是某些人的意淫罷了!

    (明朝萬曆年間,紅薯傳入國,先是在福建、廣東種植,而後傳向長江、黃河流域,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間,才成爲一門主要糧食,間經歷多少成功、失敗,不是隻言片語說清的,別忘了,明朝亡於饑民之手!)

    武百官也不往前走了,一股腦的衝進了地,找不肥不瘦的田地、測量出一畝大小,而後把官服往腰間一掖,搶過農家子弟的工具,開始收割了……

    人多好辦事,只是片刻功夫,百官割了一畝地粟米,而後脫粒、裝袋、稱重,最後得出一個數字--四石半!

    “我的神農氏祖宗呀,竟然是畝產四石半,平常多了五成呢,學子們沒說大話!”

    “得暖飽而天下安,只要讓百姓們喫飽肚子,原可見太平盛世,四夷誰敢不服王化?”

    ……………………

    看到準確數字之後,百官們震撼不已,有人跪倒磕頭,有人默默流淚,要知道,天下農夫千萬、田畝大概億之數,如果每畝增長五成,該是多少糧食,又能養活多少人呢?

    “敢問諸位小兄弟,究竟用了什麼辦法,才讓糧食增產五成,可否推廣到天下呢?”

    “回各位長者的問話,無非是深耕細作、澆水除草、以蟲制蟲……再施一些五穀輪迴之物!”

    /37/3ml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