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7)
    ”con795127”>

    谢瑍娓娓道来,闻者如痴如醉。

    “听居士道来,已令人神往,希望有朝一日能一一拜读这些经典。”鸠摩罗什首先缓过神来,合掌祈祷道。

    “大师勿忧,子明克复旧国,回归京城,定满足大师之愿。”谢瑍微笑道:“易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诸子百家莫不从中汲取精华,大师可以看看我华夏诸子百家的学说,再结合易经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大师精通我华夏语言会大有裨益的。”

    “多谢居士不吝赐教。”鸠摩罗什再次相谢。

    “大师莫多礼了。”谢瑍接着说道:“但我华夏学说,言简意赅,从未有如佛家数千百卷甚至万卷之经文。《道德经》不过五千字而已,道尽何以治天下之至理。《论语》万一千字余,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谢瑍说着,环顾四下众人,轻轻叹了一口气:“可惜,自汉以来,独尊儒术,诸子不兴,反倒失了活力。况汉末魏晋,崇尚玄学,格物修身之人越发少了。故本督方强推新政,兴办公学,以教万民,以化天下也。”

    “居士之言,新人耳目。”鸠摩罗什道:“然诸法因缘而生,因缘尽故灭。众生之苦,皆有因缘。今日与居士相会,亦是因缘。居士告什,欲传佛法于东方,首需完善佛法,明东方之文化。什谢过居士。”说着鸠摩罗什双手合十行礼。

    “什大师,子明以为普度众生,非言之,应行之。”谢瑍道:“某奉王命收复旧地,实行新政,让黎民百姓耕有其田,居有其屋,食有其饭,着有其衣,学有其书等等……子明以为这才是是实实在在地度和化。念佛经,讲佛法,打坐悟禅,只能是精神的慰藉,是解决不了衣食住行之基本生活所用的。”

    “多谢居士解惑。”鸠摩罗什道:“然居士所做乃肉体之欲,佛所究竟乃心念。众生之苦在放不下执着,我佛告众生要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脱。”

    “什大师,就算众生确是放不下执着,佛却非要众生放下他们放不下的执着,那佛不是也执着于要众生放下放不下的执着而执着吗?”谢瑍轻轻问道:“这岂不也是一样执着于放不下吗?”

    “阿弥陀佛,善哉。”鸠摩罗什合掌垂首,高诵佛号。

    慧宁等众僧皆无言以对,面色大变。

    良久,鸠摩罗什在摇头叹道:“佛乃是为了了却众生之苦,早得极乐啊,可惜世人愚昧不通。”说着抬起头看着谢瑍正色道:“大都督睿智之人,尚不得开化,何况其他人呢。”

    “罗什大师,此言差矣。”谢瑍也正色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

    鸠摩罗什有些懵,慧宁双手合十道:“启禀师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意为‘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都督之意是告诫我等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这是《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对话之一。”谢瑍解释道,“这个典故在我们华夏,凡读书之人都知道。慧宁大师解释的也很清除。推而广之,佛认为他是知道众生之苦的,所以要帮众生解脱。可佛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不能因为成佛了就不是众生了,这是其一;其二,众生放不下也好,贪嗔痴也罢,是众生本心所在,依本心行事,他感觉到苦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是这样才真的感到痛苦。所以,即使是佛也不能用自己的感觉去感觉众生,更不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众生身上啊。”

    “居士所言,实出乎什意料。”鸠摩罗什道:“佛乃觉者,非常人,不然何以度化他人。居士竟将佛与众生等,将佛之救苦救难,理解成强加于众生之上,实在大谬矣。”

    “什大师,您读过《论语》吗?”谢瑍问道。

    “什读过。”鸠摩罗什点头答道。

    “什大师,可记得《论语·卫灵公》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鸠摩罗什答道。

    “善!”谢瑍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华夏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圣人之誉。大师,他可是和佛陀是同一时期的人哦。他的学说称为儒学,虽过于理想,但却是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学在华夏广为流传,成为世家必读,更为皇家士族所推崇。孔子认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众生黎民,放下与否且不论,只要是不危害其他人,不危害社会,他自己喜欢去做的,我们又何必去强迫改变呢?我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认为如何如何,就强求他人与我一样。譬如我喜欢汉人《易经》《道德经》等诸子百家典籍,但我不能要求什大师你也要喜欢,否则就是罪过。佛也应该一样的吧。”

    “众生愚昧不明,佛于是以佛法开化众生,这怎么可以说是强迫呢?”鸠摩罗什脸色有些变了,虽然还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谢瑍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什大师好忘性。”谢瑍笑道:“《大方等陀罗尼经》中《七佛灭罪真言》说:“是咒能灭四重五逆诸罪,获福无量”,杀了人犯了罪,就赶紧念此真言;《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言:若人闻此法宝藏经,不能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不为他人广说利益,如此人辈当获大罪,如犯四重五逆等罪无有异也,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常当远离;《佛说谤佛经》中: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经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有错不能说,甚至心中有念都要遭此大罪,岂是佛言?《地藏菩萨本愿经》有: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诸如《妙法莲华经》《佛说三世因果经》《大智度论》等等均有此类的文载佛言,这不但有迫逼之意,还有诅咒恐吓之嫌,什大师,佛真的说过这等经文吗?还是伪佛弟子编造的?如此恶毒之言,只有魔鬼才说的出做得来,慈悲的佛、宽容的佛,怎么会不允许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允许议论,否则就被万世诅咒?这是佛之慈悲之意吗?”

    “阿弥陀佛,罪过!”鸠摩罗什肃然道道。

    “子明闻佛传经文众多,小乘数百部,大乘则更多。”谢瑍道:“如此之多的佛经,必然非一时之作。难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子明以为,什大师首先要做的是对佛经进行总览、修正,以免给后人造成困惑。大乘小乘就是一例,如果分歧再多,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流派。另外,佛教本与婆罗门对立,却又借用婆罗门教轮回之说,与婆罗门有交叉之处。婆罗门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所以他们说人有轮回;佛教无灵魂之说,为何硬要扯上轮回?因果之说还要说前世今生未来三世甚至世世代代。这些无疑是佛教之硬伤,不解决掉这些,佛教以后肯定会出现无数的伪佛徒。即使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内部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何况本身就有自相矛盾。”

    “多谢居士建言。”鸠摩罗什道。

    “如果是真正的道,还怕什么议论和诽谤吗?”谢瑍乘胜追击:“太阳出来,天就亮了。不管你怎么辩,这是事实。有饭吃就不饿,念佛打坐解决不了衣食。只有劳作,才能收获。只有认识世界,得其运行变化之道,并运用此道改造世界,才能使未来变得更美好。”

    谢瑍的话,让鸠摩罗什心中泛起巨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什大师,知道自相矛盾之寓意来自何处吗?”谢瑍问道。

    “什不知。”鸠摩罗什道:“请居士赐教。”

    “什大师,此寓出自《韩非子·难一》。我先秦战国时期有一位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名字叫韩非。他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写了一本书叫《韩非子》。”谢瑍解释道:“上面记载这么一个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个故事,我们就用四个字来概括它:自相矛盾。”【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