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57章 突圍(3)
    他之所以要打這裏,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爲韓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當時的總督楊鶴,沒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這裏,可謂萬無一失。

    判斷是正確的,正如之前所說的,楊鶴確實沒有兵,但他有一個手下,叫洪承疇。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洪承疇一舉成名,王左桂一舉完蛋,後來投降了,再後來,被殺降。

    王左桂死掉了,他的許多部屬都投降了,但李自成沒有,他帶着自己的人,又去投奔了不沾泥。

    不沾泥是個外號,他的真名,叫做張存孟(也有說叫張存猛),但孟也好,猛也罷,這人實在是個比較無足輕重的角色,到了一年後,他也投降了。

    然而,李自成沒有投降,他又去投了另一個人,這一次,他的眼光很準,因爲他的新上司,就是闖王高迎祥。

    這是極其有趣的一件事,王左桂投降了,李自成不投降,不沾泥投降了,他也沒投降。

    雖說李自成也曾經投降過,比如被王樸包圍、被陳奇瑜包圍等,但大體而言,他是沒怎麼投降的。

    這說明,李自成不是痞子,他是有骨氣的。

    相比而言,張獻忠的表現實在不好。

    他投降的次數實在太多,投降的時機實在太巧,每次都是打不過,或是眼看打不過了,就投降,等緩過一口氣,立馬就翻臉不認人,接着幹,很有點兒兵油子的感覺。

    史料記載,張獻忠的長相,是比較魁梧的,他身材高大,面色發黃(所以有個外號叫黃虎),看上去非常威風。

    而李自成就差得多了,他的身材不高,長得也比較抱歉,據說不太起眼(後來老婆跑路了估計與此有關),但他很講義氣、很講原則,且從不貪小便宜。

    歷史告訴我們,痞子就算混一輩子,也還是痞子,滑頭,最後只能滑自己。長得帥,不能當飯喫。

    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訣,是能喫虧。

    吃虧就是佔便宜,原先我不信,後來我信了,相當靠譜。

    李自成很能喫虧,所以開會的時候,別人不說,他說。

    第八隊隊長,不起眼的下屬,四處尋找出路的孤獨者,這是他傳奇的開始。

    他說,一個人敢拼命,也能活命,何況我們有十幾萬人,不要怕!

    大家都很激動,他們認識到,李自成是對的,到這個份兒上,只能拼了。但問題在於,他們已經被重重包圍,在河南待下去,死路,去陝西,還是死路,去山西,依然是死路,哪裏還有路?

    有的,還有一條。

    李自成以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無畏的勇氣,指出那條唯一道路。

    他說,我們去攻打大明的都城,那裏很容易打。

    他不是在開玩笑。

    當然,這個所謂的都城,並不是北京,事實上,明代的都城有三個。

    北京,是北都,南京,是南都,還有一箇中都,是鳳陽。

    打北京,估計路上就被人幹挺了,打南京,也是白扯,但打鳳陽,是有把握的。

    鳳陽,位於南直隸(今屬安徽),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當做都城,只是因爲它是朱元璋的老家。事實上,這裏唯一與皇室有關的東西,就是監獄(宗室監獄,專關皇親國戚),除此以外,實在沒啥可說,不是窮,也不是非常窮,而是非常非常窮。

    但鳳陽雖然窮,還特喜歡擺譜,畢竟老朱家的墳就在這兒,逢年過節,還喜歡搞個花燈遊行,反正是自己關起門來樂,警衛都沒多少。

    這樣的地方,真是不打白不打。

    而且進攻這裏,可以吸引朝廷注意,擴大起義軍的影響。

    話是這麼說,但是畢竟洪承疇已經圍上來了,有人去打鳳陽,就得有人去擋洪承疇,這麼多頭領,誰都不想喫虧。

    所以會議時間很長,討論來討論去,大家都想去打鳳陽,最後,他們終於在艱苦的鬥爭中成長起來,領悟了政治的真諦,想出了一個只有絕頂政治家才能想出的絕招——抓鬮。

    抓到誰就是誰,誰也別爭,誰也別搶,自己服氣,大家服氣。

    抓出來的結果,是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廣,一路往鳳陽。

    但這個結果,是有點兒問題的,因爲我查了一下,抓到去鳳陽的,恰好是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

    沒話說了。

    但凡是沒辦法了,才抓鬮,但有的時候,抓鬮都沒辦法。

    真沒辦法。

    抓到好鬮的一干人等,向鳳陽進發了,幾天之後,他們將震驚天下。

    在洪承疇眼裏,所謂民軍,都是羣沒腦子的白癡,但一位哲人告訴我們,老把別人當白癡的人,自己纔是白癡。

    檢討

    很巧,民軍抵達鳳陽的時候,是元宵節。

    根據慣例,這一天鳳陽城內要放花燈,許多人都涌出來看熱鬧,防守十分鬆懈。

    就這樣,數萬人在夜色的掩護下,連大門都沒開,就大搖大擺地進了鳳陽城。

    慢着,似乎還漏了點兒什麼——大門都沒開,怎麼能夠進去?

    答:走進去。

    因爲鳳陽根本就沒有城牆。

    鳳陽所以沒有城牆,是因爲修了城牆,就會破壞鳳陽皇陵的風水。

    就這樣,連牆都沒爬,他們順利地進入了鳳陽,進入了老朱的龍興地。

    接下來的事情,是比較順理成章的,據史料記載,帶軍進入鳳陽的,是張獻忠。

    如果是李自成,估計是比較文明的,可是張獻忠先生,是很難指望的。

    之後的事情,大致介紹一下,守衛鳳陽的幾千人全軍覆沒,幾萬多間民房,連同各衙門單位,全部被毀。

    除了這些之外,許多保護單位也被燒得乾淨,其中最重要的單位,就是朱元璋同志的祖墳。

    看好了,不是朱元璋的墳(還在南京),是朱元璋祖宗的墳。

    雖說朱五一(希望還記得這名字)同志也是窮苦出身,但張獻忠明顯缺乏同情心,不但燒了他的墳,還把朱元璋同志的故居(皇覺寺)也給燒了。

    此外,張獻忠還很有品牌意識,就在朱元璋的祖墳上,樹了個旗幟,大書六個大字:“古元真龍皇帝。”

    就這樣,張獻忠在朱元璋的祖墳上逍遙了三天,大喫大喝,然後逍遙而去。

    事情鬧大了。

    從古至今,在罵人的話裏,總有這麼一句:掘你家祖墳。

    但一般來講,若然不想玩命,真去挖人祖墳的,也沒多少。

    而皇帝的祖墳,更有點兒講究,通俗說法叫做龍脈,一旦被人挖斷,不但死人受累,活人也受罪,是重點保護對象。

    在中國以往的朝代裏,除前朝被人斷子絕孫外,接班的也不怎麼挖人祖墳,畢竟太缺德。

    真被人刨了祖墳的,也不是沒有,比如民國的孫殿英,當然他是個人行爲,圖個發財,而且當時清朝也亡了,龍脈還有沒有,似乎也難說。

    朝代還在,祖墳就被人刨了的,只有明朝。

    所以崇禎聽到消息後,差點兒暈了過去。

    以崇禎的脾氣,但凡惹了他的,都沒有好下場。崇禎二年,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還沒怎麼着,他就把兵部尚書給砍了。現在祖墳都被人刨了,那還了得。

    但醒過來之後,他卻作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作檢討。

    請注意,不是讓人作檢討,而是自己作檢討。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如皇帝犯錯誤,實在沒法交代,就得作檢討,這篇檢討,在歷史上的專用名詞,叫做“罪己詔”。

    崇禎八年(1635)十月二十八日,崇禎下罪己詔,公開表示,皇陵被燒,是他的責任,民變四起,是他的責任,用人不當,也是他的責任,總而言之,全部都是他的責任。

    這是一個相當奇異的舉動,因爲崇禎同志是受害者,張獻忠並非他請來的,受害者寫檢討,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其實不難理解,幾句話就明白了。

    根據慣例,但凡出了事,總要有人負責,縣裏出事,知縣負責,府裏出事,知府負責,省裏出事,巡撫負責。

    現在皇帝的祖墳出了事,誰負責?

    只有皇帝負責。

    對崇禎而言,所謂龍脈,未必當真。要知道,當年朱元璋先生的父母死了,都沒地方埋,是拿着木板到處走,才找到塊地埋的。要說龍脈,只要朱元璋自己的墳沒被人給掘了,就沒有大問題。

    但祖宗的祖宗的墳被掘了,畢竟影響太大,必須解決。

    解決的方法,只能是自己作檢討。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高明的方法。自從皇帝的祖墳被掘了後,上到洪承疇,下到小軍官,人心惶惶,唯恐這事拿自己開刀,據說左良玉連遺書都寫了,就等着被拉去砍了,既然皇帝作了檢討,大家都放心了,可以幹活了。

    當然,皇帝背了大鍋,小鍋也要有人背,鳳陽巡撫和巡按被幹掉,此事到此爲止。

    崇禎如此大度,並非他脾氣好,但凡是個人,刨了他的祖墳,都能跟你玩命,更何況是皇帝。

    但沒辦法,畢竟手下就這些人,要把洪承疇、左良玉都幹掉了,誰來幹活?

    對於這一點,洪承疇、左良玉是很清楚的,爲保證腦袋明天還在脖子上,他們開始全力追擊起義軍。

    說追擊,是比較勉強的,因爲民軍的數量,大致有三十萬,而官軍,總共才四萬人。就算把一個人掰開兩個用,也沒法搞定。

    好在,還有一個以一當十的人,曹文詔。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