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打攪南宋 > 第410章船通天下
    今日大屯山諸軍痛飲,營中一片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皇帝難得一小醉,後來將士們在回憶的時候就想起今日的盛況,不免有些自豪。

    史官也將之記錄在帝王起居錄中,臺北官員的札記也記錄了下來,供後世研究大宋的歷史。

    次日一早,趙竑想起還有事情,就與竇默他們回了臺北城。

    整個臺北城都坐落在整個盆地內,中間低,兩頭高,而且還有條河流,東南西北都是高高的山,這些山脈拱衛着臺北城,即便外敵也很難入侵這邊。

    城池坐落在艋舺與大稻埕之間,街道一新,屋舍儼然,這裏全是新的。

    如今半個臺北城的府衙、公學、商鋪、屋舍、勾欄、寺廟、橋樑、集市等已經建立起來,剩下的工程仍在建造當中。

    當地也有不少的番客雲集此處,做着行商買賣。

    大食人也黑迭兒後來在臺北府衙見到了趙竑,他對這個皇帝的印象也漸漸清晰起來,督造臺北這項工程據說是皇帝一力支持的,所以纔有今日之盛舉。

    而當初他雖然是被抓來的,但宋人並沒有將他當成奴隸,反而將督造臺北城的工程交給了他,讓他設計監工。

    趙竑封他臺北督造使一職,也算給他一個正式的官職,然後賞賜了一些金銀,順便給他找了一門親事。

    也黑迭兒感激涕零。

    趙竑在臺北城待了一日後,就與竇默他們繼續東行。

    不過趙竑並沒有走河道,因爲這時候祝況之帶着船隊來了,正好與祝況之聊聊並且瞭解臺灣府的現狀。

    趙竑上了淡水河的船,繼續出海,他們打算從海上去基隆那邊。

    兩日後,基隆港口。

    清晨的時候,港口風浪很大,浪花拍的很高,在港口上,有很多的商船與漁船在這邊停靠。

    趙竑問了祝況之後得知基隆這座港口雖然目前商船不多,不及泉州港口等大港,但北上高麗、日本的番客還是喜歡從這裏出發,主要是這邊港口直接靠海,還有一個避風港,水深浪小。當然還有不少船塢廠,當他們的船隻壞了,可以在當地的船塢廠讓工匠直接修繕,而且價格也很便宜,據說每年還會定期幫助維護。

    趙竑登上港口之後就去了船塢廠,他要看的是大型海上戰船。

    到了船塢廠之後,趙誦看到船工們正熱火朝天在建造船隻。

    這裏的船塢廠主要建造的是海上作戰的戰船,也是爲了配合朝廷的軍事行動。

    在大澳這邊停靠着不少新造的大型海上戰船,它們的體積非常大,與海上見到的那些大鯨一般。

    趙竑走到一艘木帆船這邊,據泉州來的老船工林閩介紹,這艘船大概長九丈三尺,寬二丈一尺。

    整體看船身扁闊,平面近橢圓形,是海船中的尖底船型。

    底板與側板由二到三層木板疊臺而成,船板間塗塞麻絲、竹茹、桐油灰,用鐵釘加固。

    龍首用粗大古木建制而成。

    船上共計十三個隔艙,採用了水密艙技術,安全性能非常好。

    第一艙、第六艙有桅杆座,這是一艘多桅的遠洋帆船……

    趙竑繼續在船塢廠看着,現在看到的是一種在江河湖海均能適用的戰船,是水軍統制馮湛綜合幾種船型之長,所創的一種多槳船。只見此船長八丈三尺(約合25.5米),用槳四十二支,載甲士兩百人。

    在他的面前又出現另外一艘體型更加巨大的船隻。

    據老船工介紹,這是秦世輔創制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艦。

    趙竑只見此船在體型上,長十丈(約30.72米),寬一丈八尺(約5.53米),船底厚一尺(約30.72釐米),有十櫓,配有水手四十二人,可載水軍士兵一百零八人。

    “除了比較大的海船之外,還有一些可兼做戰船,但平時出海捕魚。這一艘魛魚船,長五丈(約15.36米),能乘五十人……還有海鰍、雙車、十棹、防沙平底等各類艦艇,供江、海防禦調遣所用……”

    老船工繼續介紹着,趙竑聽着不禁點點頭,他覺得這個老船工的見識不一般,後來才知道他是林杭升的遠房老表舅。

    接着趙竑去看了看其他的戰船,總體來說它們的體積都異常龐大,船底都是尖底,在海中的穩定性好,還能抵抗海上風浪。桅杆異常高大,能撐起巨大的船帆,在海中乘風破浪遠航。

    如今這些戰船尚未下水,在桅杆上綁着一些紅布,戰船上也被塗上了防腐的黑漆,甚至在船頭還用黑色塗料畫上了猛獸猙獰的大眼睛,嘴巴則是紅色的巨齒尖牙,看上去十分威武,又令人恐懼的模樣。

    趙竑脖子朝上凝視的時候,還看到在船底主龍骨兩端接合處鑿有一個大圓孔和七個小圓孔,他讓人拿着梯子親自爬上去看的時候,只見孔內放置銅鏡和銅鐵錢,排列成“七星伴月”狀。

    下來之後就問老船工,老船工介紹說這是泉州當地的一種習俗,這些圓孔也叫“保壽孔”。

    而“七星”代表危礁密佈的“七洲洋(七星洋)”,銅鏡,象徵光明吉祥。

    出海打漁的漁民或是去海外做貿易的商人祈禱平安的意思。

    趙竑點點頭,感覺開闊了眼界。

    他又來到船尾位置,只見船尾部分寫了一些船的編號,不過船並沒有名字,都是需要朝廷賜名的,督造船員的官吏要在挑選一個適合下水的好日子,這是臨安朝廷去歲新規定的。

    沒成想今天官吏卻遇到了南幸的皇帝,否則還要派下面的人去臨安遞摺子,此刻左右已經拿來宣紙。

    趙竑拿起紙張,直接給這些船隻賜名起來。

    比如第一眼見到的那艘木帆船。

    趙竑賜他爲定北號。

    希望將來大宋“定鼎天下,北伐中原”。

    趙竑覺得將來臨安朝廷要北伐,沿着海岸線北上作戰的可能性非常大,在適當的時候還要和益都的李璮配合,甚至也要考慮在山東海域那邊登陸。

    船塢廠這邊還堆積了不少的木料,工匠們在忙着將它們加工成船上的各個部件,這些部件是組裝成鉅艦不可缺少的部分。

    拿着墨斗的工匠在忙着彈線,然後用鋸子墨守成規地切割着形狀,臉上一副堅毅的樣子。

    他們的汗水流淌着,腥鹹味飄蕩在車間內,然後與木料、墨香、桐油、漆料等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反而非常好聞,這是一種勞動者的氣息與氛圍。

    還有工匠在忙着給新造好的船隻塗上防腐的漆料和桐油,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否則出了差錯那就是巨大的質量安全問題。

    趙竑參觀完船廠之後,不由驚喜萬分,連連讚歎。

    “將來我大宋必商埠海外,我大宋子民所造之船隻必船通天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