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知否混日子 >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君登基
    所以百官今日並未高呼萬歲,而是在內官的指引下,由太子帶領,高呼太后萬福,等到行禮結束,太后讓百官平身,兩年多沒進入前殿的朱內官,先向百官通報官家駕崩的真相。

    “貴妃劉氏,狼子野心,勾結禁衛統領馬輝,五城兵馬司,署理巡防軍統帥秦良,以及參政知事嚴顏等,於昨夜官家壽誕發動謀逆,賴天之幸,得禁軍指揮使梁山當場反正,西平侯盛長槐及時救駕,以及寵臣良將的幫助下,太子殿下一舉平息叛逆。嗚呼哀哉,官家於昨夜叛軍謀逆之時,舊疾復發,藥石無醫。。。。。。”

    洋洋灑灑數百字,將昨夜叛逆的事情合盤拖出,算是給了百官一個交代。朱內官話音剛落,太子便帶頭和百官朝着大行皇帝安置靈柩的方向三跪九叩。

    朱內官在大殿之上冷眼旁觀,除了今年個別新科進士之外,朝中百官雖然口裏悲呼,但基本上沒幾個臉上有傷心之意,心裏不由得鄙視大行皇帝,做皇帝做到這個份上也不多了。

    這也沒辦法,大行皇帝在位提拔的高層,死的死,沒來的沒來,剩下的,對這個官家真沒什麼好印象,中層好多都是在當年帝后相爭之中被貶斥過的,底層的壓根就沒見過,哪有什麼傷心的。

    至於悲哀,或許是有,也是對自己前途的悲哀,比如韓章韓大相公的門生,哪怕韓章韓大相公沒死,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殿下今日沒招韓大相公進宮主持朝會,可見在他心裏,或許對韓大相公已經有了芥蒂。

    誰都明白,今日看似是太后垂簾,實際上朝會的着急,是太子殿下的意思。

    聽着殿下的假哭之聲,太后也覺得索然無趣,直接就打斷了百官們各種心口不一的表演。

    “官家駕崩,國不可一日無君,儲君之位早定,太子仁德,依哀家的意思,太子當早日登基,以安民心。”

    這便是太后今日垂簾的最根本原因,大行皇帝去世,沒有留下遺詔,中書省諸相,除了沒現身的韓章韓大相公,都被叛軍一網打盡,也就只有太后有這個資格來提議太子登基。

    太后話音剛落,以東平侯爲首的各家勳貴,便帶頭勸進,出於百官的預料,碩果僅存的文官大佬,六部之中僅存的兩個尚書,並沒有和勳貴爭奪這勸進之功。

    沒辦法,中下層官員不瞭解,這二人一個昨夜在叛軍手裏苟活,一個是告病在家,被連夜從家裏請到皇宮商議要是,他們兩個十分明白,這一次勳貴是露臉了,這個勸進之功,誰都爭奪不了。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近支宗室損失慘重,爲了對抗旁支宗室,以及避免藩王發難,已經得到太子信任的勳貴,自然是要比前幾任官家更加得到重用。

    可以這麼說,至少在新提拔的相公們得到文官支持和認可之前,以現在文官的勢力,不足以和勳貴對抗。沒有相公們的帶頭,除非文官們擰成一股繩,才能和勳貴爭鋒。

    想到這裏,這二人心裏不禁對韓章韓大相公更加痛恨,他昨夜的醜態,丟盡了文官的顏面,尤其是被太子殿下知曉,往後文官在太子心裏恐怕沒什麼好印象了。

    這都是後話了,按照慣例,太子三辭三讓之後,纔在衆望所歸的情況下登上御座,在百官高呼萬歲的情況下,順理成章的成爲下一任皇帝。

    太子登基,第一道旨意便是召回之前被貶的海文仁,以及當初受到連累的舊臣,雖然沒說他們回來之後擔任什麼職位,但聰明人都從今日韓大相公未出席朝會里面看了出來,以後這朝中,恐怕要大變了。

    尤其是韓章韓大相公的門生黨羽,已經在思考着轉換門庭了,海文仁等舊臣的歸來,當然是用來重整朝綱,朝中會贏來大洗牌了。

    東平侯等勳貴一看這個,馬上明白這是那幾位碩果僅存的高品級文官的意思,但他們絲毫不在意,因爲他們也在昨夜得到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勝利。

    “西平侯文采武略皆爲大宋之翹楚,可爲樞密院樞密使。”

    雖然僅僅是短短几句話,但從中可見太子的態度,也是天時如此,領頭的兩位尚書沒有出聲,剩下的文官大部分沒心思考慮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盛長槐成爲大宋開國以來,第一個以勳貴之身擔任樞密使的聖旨,就這樣平平無奇的被公佈了。

    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尤其是盛長槐如今簡在帝心,沒人能把他從這個位置上拉下來,這是勳貴們前所未有的勝利,爲了這個,東平侯還專門派人給盛長槐送信,叫他不要回城太快,太子登基他不在沒什麼,沒人能抹殺他的功勞。

    他不在現場,沒人反對的情況下,盛長槐成爲樞密使是板上釘釘,他要是在的話,反而不太好,爲了避免被文官攻擊,盛長槐必須得推辭,他要是不在,明旨已發,不接便是抗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