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夢境風雲 >第148章五斗米
    第二天上午,我與孔明及水鏡先生三人出發去拜訪寺廟的胡人住持。

    路程並不太遠。一路上,環顧四處,意境幽絕果真應了那句“深山藏古寺”。

    途中有古樹仆地,綠苔蒼蒼;小溪汩汩有聲,如絲竹環佩,林中鳥鳴聲清翠,禪意都在無意間。

    ……

    就在山裏,有一段地下卻有淡淡的一層薄霧。

    迷霧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究竟是山間溼氣產生,還是由地底涌來竟然無法看出。

    正猶豫間,轉過山道就已見剛剛修好的這座廟宇。

    並不大,盡是用泥土石塊所砌,簡陋而整潔。

    進入寺廟,見有一僧一道正在品茶,此景不由令我納悶。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胡人住持見到有人,於是行了個佛禮,說了聲,“阿彌陀佛!”

    此人碧眼高鼻,雖無頭髮卻能一眼看出爲異族。

    廟內整潔樸素,正中有一泥塑佛像。

    另一位道士模樣的中原人謙虛地同我們行了一禮。交談後,得知他從漢中而來。

    見這道士從漢中而來,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人。

    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真實影響力恐怕被嚴重低估。

    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還被列爲封建迷信的反動頭目之一,歸屬於萬惡的封建迷信殘餘勢力。

    此人就是準備派兵攻打益州劉璋的漢寧太守張魯。

    據傳他是張良的十世孫、同時又是教祖張道陵的孫子,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在祖父和父親去世後繼續在漢中、巴西一帶傳播五斗米道,雄據漢中數十年。

    當時,道教始祖張道陵在鵠鳴山創辦了道派,而且影響力非常大。

    後來張魯繼承祖業成爲了“五斗米道”的宗教領袖。

    《三國志》中記載有: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作爲張道陵的孫子,張魯早年就帶着五斗米道的信徒們,在漢中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政權。這是以政教形式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據傳張魯的母親很有一些道行,頗有姿色。後來常去益州牧劉焉那裏。

    因爲此種關係,張魯得到了劉焉的信任,交了一些地盤兵馬給他。

    但張魯卻趁機擴展了自己的勢力,之後劉焉的兒子劉璋將張魯的母親所殺,於是雙方結下了樑子。

    張魯雖然氣憤終究沒用,因爲打不過。發奮圖強後又利用宗教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在當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東漢朝廷無能爲力,只得封他爲漢寧太守。

    別看道名有些土氣,它可是歷史上傳承最久,影響最爲深遠的宗教組織,難有之一。

    後來例如謝安、王羲之、李太白等都是其教徒。

    張魯採用的管理方式有些特別,據他所說鬼神皆有參與。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他盡力解決窮苦百姓喫飯問題。每個入道的人都要交米五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糧食可自取,無人過問,因爲有鬼神參與了管理,誰敢多拿?

    當時宣稱的是:“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對於犯法者,會視情況嚴重給予原諒的機會,如若再犯嚴重者亂棍打死。

    張魯趁亂世把握住機會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權,當地社會數十年沒經由官吏統治,而是採取宗教模式來治理,而且效果還非常明顯好,各地投來的人不計其數。信徒衆多,成爲一支不可小覷的政治勢力。

    提起道教很多人認爲老子應是道教的創始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道教的確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它在當時只是一種思想流派,並沒有具體的組織團體。

    簡單來說,道教認爲人是由魂與魄所組成,魂是精神,魄是肉體。魂與魄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我命在我不在天,這也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教義,本意是指人的長壽取決於自身,而並非是由上天來決定。

    常有“佛修來世,道修今生”的說法,也有句俗語叫做“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教主張要掌控現實世界,此生修煉得道,並無來世;而佛教倡導的卻是捨棄現實,展望來世。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道教在追求仙道的同時,也還包含了哲學、醫學、養生、化學等等……

    首發&:塔>-讀小說

    道教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它有永恆的生命,得道後便可長生,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成爲神仙。

    天地萬物都由“道”派生而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應依道而行,自然無爲、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返璞歸真與萬法歸宗,此爲追求無上大道的心境!最終迴歸到大自然。

    ………

    就在襄陽郊區此一簡陋寺廟中,竟有僧道一起,不知此中有何奧妙?


章節報錯(免登陸)